|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山羊绒染色概述 | 第12-17页 |
| ·羊绒纤维结构及染色机理 | 第12页 |
| ·化学组成 | 第12页 |
| ·形态结构 | 第12页 |
| ·羊绒纤维染色机理 | 第12-15页 |
| ·MF 染料与羊绒纤维的反应机理 | 第12-13页 |
| ·CF 染料与羊绒纤维的反应机理 | 第13页 |
| ·Lanasol 活性染料与羊绒纤维的反应机理 | 第13-15页 |
| ·山羊绒染色 | 第15-17页 |
| ·山羊绒染色方式 | 第15页 |
| ·山羊绒绞纱染色的特点 | 第15-16页 |
| ·山羊绒绞纱染色工艺流程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17-27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17页 |
| ·材料 | 第17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7页 |
| ·染料及助剂 | 第17-22页 |
| ·本文所用染料 | 第17-18页 |
| ·染料性质 | 第18页 |
| ·染料的结构 | 第18-20页 |
| ·本文所用助剂及其性质 | 第20-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上染率的测定 | 第22-23页 |
| ·色差△E 的测定 | 第23-24页 |
| ·白度的测定 | 第24页 |
| ·染料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正交分析法 | 第25-26页 |
| ·染色工艺曲线 | 第26-27页 |
| ·小样传统染色工艺 | 第26页 |
| ·大生产改进染色工艺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色差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27-67页 |
| ·客观因素的影响 | 第27-31页 |
| ·绞纱排列及染缸内水流速度 | 第27-28页 |
| ·染料 | 第28-29页 |
| ·助剂 | 第29-30页 |
| ·纱线 | 第30页 |
| ·水质 | 第30页 |
| ·设备 | 第30-31页 |
| ·小样染色 | 第31页 |
| ·染色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31-36页 |
| ·前处理 | 第32-34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34页 |
| ·确定合适的浴比 | 第34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升温速度、保温时间和水洗 | 第35页 |
| ·后处理的影响 | 第35页 |
| ·烘干 | 第35-36页 |
| ·来样与小样的色差 | 第36-38页 |
| ·来样为颜料与广告色 | 第36页 |
| ·来样并非织物而是印刷纸板 | 第36页 |
| ·来样的组织规格与所下色单指定的不同 | 第36-37页 |
| ·来样在光源下带有一定荧光 | 第37页 |
| ·客户的色单中带“白色”色号 | 第37-38页 |
| ·大小样色差 | 第38-54页 |
|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39-48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48-54页 |
| ·批差 | 第54-61页 |
| ·抽样 | 第54-55页 |
| ·批差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 ·不同纱支在同一染料浓度下的色差 | 第61-63页 |
| ·缸差 | 第63-64页 |
| ·大生产条件的配合 | 第63-64页 |
|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是减少色差的保证 | 第64-67页 |
| ·坚持以技术为主导的生产运转管理是控制色差的可行办法 | 第64-65页 |
| ·加强生产运转中的现场技术管理是减少色差的关键 | 第65页 |
| ·服行各级质量否决权是控制减少色差的保证 | 第65页 |
| ·杜绝细枝末节是加强管理的基础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