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31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临床研究之一 炎症细胞因子在DVT 病程中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14-2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病例分组 | 第15页 |
(二)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三) 检测方法 | 第16页 |
(四) 统计方法 | 第16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16-18页 |
(一) 性别 | 第16-17页 |
(二) 年龄 | 第17页 |
(三) 发病部位 | 第17页 |
(四) 临床分型 | 第17-18页 |
四、DVT 不同病程的炎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18-24页 |
(一) 血清CRP 的检测结果 | 第18-19页 |
(二)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 第19页 |
(三) 血清IL-1Β的检测结果 | 第19-20页 |
(四) 血清IL-6 的检测结果 | 第20-21页 |
(五) 血清IL-8 的检测结果 | 第21页 |
(六) 血清IL-10 的检测结果 | 第21-22页 |
(七) DVT 组内各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2-23页 |
(八)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比率变化 | 第23-24页 |
临床研究之二 炎症细胞因子与DVT 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第24-3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4页 |
(一) 病例来源、西医诊断标准、病例选择标准均同临床研究之一 | 第24页 |
(二)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一) 病例分组 | 第24页 |
(二)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均同临床研究之一 | 第24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24-26页 |
(一) 性别 | 第24-25页 |
(二) 年龄 | 第25页 |
(三) 发病部位 | 第25页 |
(四) 临床分型 | 第25页 |
(五) 诱发因素 | 第25-26页 |
四、DVT 中不同中医证型的炎症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26-31页 |
(一) 血清CRP 的检测结果 | 第26页 |
(二) 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三) 血清IL-1Β的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四) 血清IL-6 的检测结果 | 第28页 |
(五) 血清IL-8 的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六) 血清IL-10 的检测结果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1-60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1-3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二)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三)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四) 实验主要器械和材料 | 第32-33页 |
(五) 实验药物 | 第3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一) 实验分组 | 第33-34页 |
(二) 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 | 第34页 |
(三) 造模方法 | 第34页 |
(四) 取材方法 | 第34-35页 |
(五) 检测指标 | 第35页 |
(六) 血清学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 第35-37页 |
(七) 光镜切片的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八) 光镜下观察指标的结果判定方法 | 第39-40页 |
(九) 扫描电子显微镜标本的制备方法 | 第40页 |
(十) 扫描电子显微镜标本样品的内皮损伤分级 | 第40页 |
(十一) 统计方法 | 第4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40-60页 |
(一) DVT 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 第40-41页 |
(二) 各中药治疗组对血清TNF-Α、IL-6、IL-8 水平的影响 | 第41-46页 |
(三)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内皮病理改变的影响 | 第46-47页 |
(四)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炎性细胞的影响 | 第47-52页 |
(五)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TNF-Α、IL-10、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 第52-57页 |
(六) 各中药治疗组对静脉壁中NF-ΚBP65MRNA 表达的影响(见表37,图29)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88页 |
一、现代医学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60-67页 |
(一) DVT 病因理论的新内涵 | 第60-61页 |
(二) 炎症与DVT 发病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61-64页 |
(三) 本研究涉及的炎症细胞因子与DVT 的相关性 | 第64-67页 |
二、炎症细胞因子在DVT 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探讨 | 第67-70页 |
(一)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DVT 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探讨 | 第67-68页 |
(二) 抗炎症细胞因子IL-10 在DVT 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探讨 | 第68-69页 |
(三) DVT 中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相关性关系的探讨 | 第69-70页 |
(四) DVT 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关系的探讨 | 第70页 |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第70-71页 |
(一) 古代医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70-71页 |
(二) 现代医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71页 |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第71-73页 |
五、瘀热互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中的作用探讨 | 第73-75页 |
(一) 瘀热互结学说的理论探讨 | 第73-74页 |
(二) 瘀热互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机中的作用 | 第74-75页 |
六、炎症细胞因子和DVT 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 第75-76页 |
七、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治法 | 第76-77页 |
八、本研究对动物模型和实验药物的选择及意义 | 第77-78页 |
(一) 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7页 |
(二) 实验药物的选择及意义 | 第77-78页 |
九、花栀通脉片的组成与方义 | 第78-81页 |
(一) 花栀通脉片组成 | 第78页 |
(二) 药物功效溯源 | 第78-79页 |
(三) 方解 | 第79-80页 |
(四) 花栀通脉片组成药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80-81页 |
十、各中药治疗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机制研究探讨 | 第81-86页 |
(一) 各中药治疗组改善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损害 | 第81-82页 |
(二) 各中药治疗组减少DVT 大鼠血清促炎症细胞因子生成和释放 | 第82页 |
(三) 各中药治疗组抑制血管壁炎性细胞的浸润 | 第82-83页 |
(四) 各中药治疗组抑制静脉壁中TNF-Α的表达 | 第83页 |
(五) 各中药治疗组调节静脉壁中IL-10 的表达 | 第83-84页 |
(六) 各中药治疗组抑制静脉壁中E-选择素的表达 | 第84-85页 |
(七) 各中药治疗组抑制静脉壁中NF-ΚBP65MRNA 的表达 | 第85-86页 |
十一、本研究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 第86-88页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6-87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综述 | 第97-109页 |
发表论文及著作 | 第109-111页 |
附录 | 第111-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22-130页 |
详细摘要 | 第130-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