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21页 |
第一部分 导言 | 第21-26页 |
一、问题提出与问题背景 | 第21-24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6-65页 |
一、心理控制源的概述 | 第26-50页 |
(一) 心理控制源的界定 | 第26-33页 |
(二) 有关心理控制源的理论 | 第33-37页 |
(三) 控制源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 | 第37-40页 |
(四) 心理控制源的研究领域 | 第40-48页 |
(五) 以往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的不足 | 第48-49页 |
(六)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二、身体自我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50-65页 |
(一) 身体自我的概念的界定 | 第50-51页 |
(二) 身体自我的模型和结构 | 第51-52页 |
(三) 身体自我的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四) 身体自我的研究领域 | 第54-65页 |
第三部分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65-7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6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一) 被试选择 | 第65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65-66页 |
(三) 施测程序 | 第66页 |
三、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的信效度检验 | 第66-69页 |
(一) 效度检验 | 第66-69页 |
(二) 信度检验 | 第69页 |
四、身体自我量表信效度检验 | 第69-74页 |
(一) 效度检验 | 第69-73页 |
(二) 信度检验 | 第73-74页 |
第四部分 心理控制、身体自我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 第74-10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74-76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6-7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7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76-79页 |
三、操作定义 | 第79-80页 |
四、研究程序 | 第80页 |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80-96页 |
(一)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 第80-81页 |
(二)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与效果情况调查 | 第81-83页 |
(三) 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特点的总体对比 | 第83-84页 |
(四)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基本情况 | 第84-87页 |
(五)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和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分析 | 第87-96页 |
六、讨论与分析 | 第96-100页 |
(一) 身体自我各维度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 第96-97页 |
(二) 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 第97-98页 |
(三)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和体育锻炼情况的模型 | 第98-100页 |
七、结论 | 第100-103页 |
第五部分 心理控制源和身体自我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 第103-1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3-10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4-106页 |
(一) 被试 | 第104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104-105页 |
(三) 操作定义 | 第105-106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106页 |
四、实验的干预手段 | 第106-108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108-113页 |
(一) 干预实验前后大学生身体自我各因素的对比分析 | 第108-110页 |
(二) 不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身体自我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三) 不种体育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各因素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四) 不同锻炼项目中身体自我各因素及心理控制源的性别差异 | 第112-113页 |
六、讨论与分析 | 第113-115页 |
七、结论 | 第115-117页 |
第六部分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17-121页 |
一、总结论 | 第117-119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附录1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 | 第121-123页 |
附录2 身体自我量表(IPCC) | 第123-127页 |
附录3 体育锻炼情况表(自编) | 第127-128页 |
附录4 体育锻炼满意感问卷(自编)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后记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