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概述 | 第9-11页 |
| ·组合结构桥梁发展概况 | 第9页 |
| ·主要类型的组合结构桥梁 | 第9-11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斜拉桥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发展现状 | 第11页 |
| ·结构特点 | 第11-13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斜拉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6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斜拉桥总体力学性能分析 | 第18-45页 |
| ·斜拉桥总体力学性能 | 第18页 |
| ·斜拉桥结构特点 | 第18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斜拉桥总体力学性能分析 | 第18页 |
| ·成桥阶段力学性能分析研究 | 第18-22页 |
| ·计算模型 | 第19页 |
| ·成桥初期状态恒载作用下受力分析 | 第19-21页 |
| ·成桥后期状态恒载状态分析 | 第21-22页 |
| ·运营阶段力学性能分析 | 第22-32页 |
| ·运营初期状态受力 | 第22-30页 |
| ·运营后期结构受力分析 | 第30-31页 |
| ·运营阶段箱梁扭转剪应力 | 第31-32页 |
| ·主要施工状态静力分析结果 | 第32-44页 |
| ·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荷载组合效应分析 | 第32-38页 |
| ·最大单悬臂施工状态荷载组合效应分析 | 第38-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箱梁节段精细化分析研究 | 第45-66页 |
| ·分析方法与内容 | 第45-47页 |
| ·桥面板相对挠度 | 第47-49页 |
| ·桥面板应力(考虑横向预应力、温度、收缩和徐变) | 第49-54页 |
| ·非锚固处横隔板断面(X=20米) | 第49-51页 |
| ·非锚固处横隔板断面(X=22米) | 第51-52页 |
| ·斜拉索锚固处横隔板断面(X=24米) | 第52-54页 |
| ·底板应力 | 第54-58页 |
| ·恒载与预应力作用 | 第54-56页 |
| ·恒载、预应力与活载组合作用 | 第56-58页 |
| ·纵隔板应力 | 第58-60页 |
| ·恒载与预应力作用 | 第58-59页 |
| ·恒载、预应力与活载组合作用 | 第59-60页 |
| ·横隔板应力 | 第60-65页 |
| ·非锚固处横隔板(X=20米) | 第61-62页 |
| ·斜拉索锚固处横隔板(X=24米) | 第62-64页 |
| ·横隔板的腹杆截面应力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箱梁节段安装方法分析研究 | 第66-79页 |
|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66-70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节段结构和施工安装特点 | 第66-67页 |
|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67-69页 |
| ·边界条件与荷载 | 第69-70页 |
| ·吊机横向支点距离4.0m时的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 ·钢箱梁连接处相对变形 | 第70-72页 |
| ·不同荷载作用下箱梁悬臂端相对变形的比较 | 第72-73页 |
| ·吊机横向支点距离3.0m时的计算结果 | 第73-74页 |
| ·钢箱梁连接处相对变形 | 第73-74页 |
| ·吊机支点横向距离的比较 | 第74页 |
| ·现场连接施工工序的建议 | 第74-78页 |
| ·施工工序 | 第75页 |
| ·计算模型 | 第75-76页 |
| ·计算结果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