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食管癌研究现状 | 第9-2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24页 |
·病因学 | 第10-11页 |
(一) 致癌化合物 | 第10页 |
(二) 人乳头状瘤病毒 | 第10-11页 |
(三) 饮食刺激与食管损伤、食管疾病 | 第11页 |
(四) 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 第11页 |
(五) 遗传因素 | 第11页 |
·方法学(非医学研究方法) | 第11-19页 |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医学地质学 | 第12-13页 |
·环境水文学 | 第13-14页 |
·生物无机化学 | 第14-19页 |
·癌症发病机理 | 第19-21页 |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 | 第20-21页 |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癌基因 | 第20页 |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肿瘤抑制基因 | 第20-21页 |
·肿瘤的发病学 | 第21-22页 |
·化学致癌因素致癌机制 | 第22-23页 |
·自由基致癌理论 | 第23页 |
·医学研究方法介绍 | 第23-24页 |
·课题介绍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预期达到目的 | 第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5-28页 |
第2章 论文工作 | 第28-50页 |
前言 | 第28页 |
·研究对象简介 | 第28-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9页 |
·研究程序 | 第29页 |
·采样设计 | 第29-30页 |
·试验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具体采样设计 | 第30页 |
·样品处理方法 | 第30页 |
·分析方法及优化 | 第30-33页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分析仪器及试剂 | 第30-31页 |
·样品消解方法优化 | 第31-32页 |
·土壤消解方法优化 | 第31页 |
·粮食消解方法优化 | 第31-32页 |
·人发消解方法优化 | 第32页 |
·仪器测试条件优化 | 第32页 |
·测试工作曲线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8页 |
·土壤各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粮食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头发元素分析 | 第35-37页 |
·水质分析 | 第37页 |
·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食管癌高发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分析数据的降维分析 | 第38-44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38-44页 |
·因子分析原理 | 第38页 |
·因子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39-44页 |
·东高北村食管癌高发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分析质量保证 | 第46-48页 |
·样品最小采样量确定 | 第46页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图控制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3章 腐植酸致癌机理及干预措施 | 第50-66页 |
·腐植酸常识 | 第50-53页 |
·腐植酸 | 第50-51页 |
·腐植酸的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腐植酸在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 | 第53-57页 |
·Barrett’s食管和胃反流 | 第53页 |
·Fenton反应—自由基的生成 | 第53-54页 |
·腐植酸可能诱发人食管癌 | 第54-55页 |
·腐植酸可致人食管癌的证据 | 第55页 |
·水溶有机物的遗传毒性与食管癌 | 第55-57页 |
·蚕豆根尖微核监测法 | 第55-56页 |
·水溶有机物的遗传毒性作用机制和某些生物质抗癌效应的解释 | 第56-57页 |
·食管癌高发与饮水关系综合分析 | 第57页 |
·腐植酸导致食管癌机理的局限 | 第57页 |
·腐植酸的去除 | 第57-61页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第58页 |
·有机污染物 | 第58-59页 |
·腐植酸的去除措施 | 第59-61页 |
·东高北村水源改造措施 | 第61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附录A 元素和水质分析方法 | 第68页 |
附录B 中国A层土壤背景值 | 第68页 |
附录C 图表索引 | 第68-70页 |
附录D 词汇缩写表 | 第70页 |
附录E 食管癌高发村调查表 | 第70-71页 |
附录F 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方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