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富氢气中一氧化碳优先氧化(CO-PROX)简介 | 第10页 |
·优先氧化一氧化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 | 第10-11页 |
·负载金催化剂的研究 | 第11-12页 |
·负载铜催化剂的研究 | 第12-13页 |
·优先氧化一氧化碳整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整体催化剂简介 | 第13-19页 |
·整体催化剂载体 | 第14-16页 |
·陶瓷载体 | 第15页 |
·金属载体 | 第15-16页 |
·整体催化剂的制备 | 第16-19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16-17页 |
·涂层的制备 | 第17页 |
·活性组分的负载方法 | 第17-19页 |
·整体催化剂的优点 | 第19页 |
·优先氧化一氧化碳整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思路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2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测试方法和实验装置 | 第21-27页 |
·实验所用载体和试剂 | 第21-22页 |
·金属载体的选择 | 第21-22页 |
·FeCrAl载体的优点 | 第21页 |
·FeCrAl载体的组成和性质 | 第21-22页 |
·FeCrAl载体氧化实验 | 第22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2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2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22-27页 |
·增重量和粘附稳定性测试 | 第22-24页 |
·固体氧化物表面形貌测试 | 第24页 |
·差热热重测试 | 第24页 |
·固体氧化物物相测试 | 第24-25页 |
·比表面积(BET)测试 | 第25页 |
·程序升温还原(TPR)测试 | 第25页 |
·XPS测试 | 第25-26页 |
·催化剂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铜铈催化剂中铜的活性价态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27-36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28页 |
·载金催化剂制备 | 第28页 |
·CuO-CeO_2催化剂制备 | 第28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8-34页 |
·载金催化剂和CuO-CeO_2催化剂性能对比 | 第28-30页 |
·煅烧后CuO-CeO_2催化剂中铜的价态 | 第30-33页 |
·CuO-CeO_2催化剂中铜的价态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金属整体催化剂负载方法的探索 | 第36-52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金属载体预处理 | 第37页 |
·涂覆铝溶胶 | 第37页 |
·整体催化剂制备 | 第37-38页 |
·浸渍法Impregnation(IM) | 第37页 |
·沉积沉淀-浸渍法Deposition- impregnation(DI) | 第37-38页 |
·粉末涂覆法Dip-coating (DC) | 第38页 |
·溶胶-高温热解法Sol-pyrolysis (SP)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9页 |
·催化剂的增重量和粘附稳定性 | 第38-40页 |
·SEM表面形貌 | 第40-43页 |
·XRD测试 | 第43-44页 |
·性能测试 | 第44-49页 |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45-46页 |
·SP法载体预处理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SP法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SP法制备的整体催化剂与颗粒催化剂性能对比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负载方法对粘附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负载方法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溶胶-高温热解法负载金属整体催化剂的研究和表征 | 第52-69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载体的预处理 | 第52页 |
·整体催化剂制备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65页 |
·粘附稳定性 | 第53页 |
·SEM表面形貌测试 | 第53-55页 |
·TG-DTA测试 | 第55-56页 |
·XRD 测试 | 第56-57页 |
·TPR测试 | 第57-58页 |
·XPS 测试 | 第58-60页 |
·性能测试 | 第60-65页 |
·citric acid/(Cu + Ce)摩尔比的影响 | 第60-61页 |
·焙烧过程中不同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整体催化剂和颗粒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 第62-63页 |
·稳定性测试 | 第63-64页 |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粘附性原理 | 第65-66页 |
·载体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66-67页 |
·制备条件对粘附性的影响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原位燃烧法负载金属整体催化剂的研究和表征 | 第69-91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金属载体预处理 | 第70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70-71页 |
·铜铈催化剂制备 | 第70-71页 |
·含掺杂元素的铜铈催化剂制备 | 第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88页 |
·原位溶液燃烧法反应原理 | 第71-72页 |
·整体催化剂的增重量 | 第72页 |
·整体催化剂的粘附稳定性 | 第72页 |
·整体催化剂的形貌 | 第72-76页 |
·XRD测试 | 第76-77页 |
·TPR测试 | 第77-82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82-86页 |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粘附性原理 | 第88-89页 |
·载体和掺杂元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89页 |
·制备条件优化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微乳液法负载金属整体催化剂的研究和表征 | 第91-102页 |
·引言 | 第91-92页 |
·实验部分 | 第92-93页 |
·金属载体预处理 | 第92页 |
·涂覆活性涂层γ-Al_2O_3 | 第92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92-93页 |
·实验结果 | 第93-101页 |
·整体催化剂增重量 | 第93-94页 |
·粘附稳定性 | 第94页 |
·SEM形貌测试 | 第94-95页 |
·XRD测试 | 第95-97页 |
·XPS测试 | 第97-99页 |
·性能测试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负载方法对整体催化剂结构、形貌、粘附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8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实验部分 | 第103页 |
·实验结果 | 第103-107页 |
·整体催化剂的粘附稳定性 | 第103-104页 |
·XRD测试 | 第104-105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105-106页 |
·溶胶-热解法(或燃烧法)和微乳液法结合负载整体催化剂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