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的吸附传质动力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5页
   ·生物分离在生物技术中的重要地位第11页
   ·生物分离过程中的液相色谱技术第11-13页
   ·离子交换色谱第13-15页
     ·原理与操作第13-14页
     ·离子交换色谱的应用及特点第14-15页
     ·离子交换色谱介质第15页
   ·色谱吸附理论第15-23页
     ·色谱吸附热力学第15-18页
     ·色谱吸附动力学第18-21页
     ·离子交换色谱内传质动力学研究手段第21-23页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第23-34页
     ·简介第23-24页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第24页
     ·共聚焦显微镜的分辨率第24-27页
     ·激光第27页
     ·荧光分析法第27-30页
     ·CLSM 技术在色谱机理研究领域的应用第30-34页
   ·本文研究重点和内容第34-35页
第二章 基于 Maxwell-Stefan 理论和费克定律的离子交换吸附传质动力学模型分析与比较第35-57页
   ·引言第35-36页
   ·理论第36-41页
     ·Maxwell-Stefan 理论第36-37页
     ·多孔介质内蛋白质吸附的传质模型第37-40页
     ·实验确定模型参数第40页
     ·数值解法第40-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54页
     ·孔扩散和表面扩散模型中的扩散系数第41-44页
     ·平行扩散模型中的扩散系数第44-48页
     ·Ms-ParD 模型与F-ParD 模型的比较第48-52页
     ·平行扩散模型分析及其简化形式第52-54页
   ·小结第54-55页
 本章符号说明第55-57页
第三章 多孔介质内蛋白质传质的结构化平行扩散模型第57-81页
   ·引言第57-58页
   ·理论第58-66页
     ·孔径分布和孔径收缩效应第58-59页
     ·结构化平行扩散模型(SParD model)第59-62页
     ·吸附蛋白浓度的转化以及连续性方程微分项的处理第62-64页
     ·间歇吸附中的质量守恒方程第64页
     ·实验确定模型参数第64-66页
     ·数值解法第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8页
     ·表面扩散系数及其他参数的确定第66-69页
     ·介质颗粒内蛋白浓度分布第69-70页
     ·限制性孔扩散系数第70-73页
     ·不同尺寸的孔内传质速度的比较第73-75页
     ·扩散通量的组成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本章符号说明第79-81页
第四章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辅助离子交换介质内蛋白质浓度分布观测第81-91页
   ·引言第81页
   ·实验部分第81-84页
     ·试验材料第81-82页
     ·实验设备第82-83页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第83页
     ·蛋白质吸附平衡实验第83页
     ·CLSM 实验第83-8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4-90页
     ·排除荧光标记对蛋白吸附行为的影响第84页
     ·CLSM 数据的间歇方波响应第84-87页
     ·pH 值对蛋白质吸附及内传质模式的影响第87-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阳离子交换剂内蛋白质吸附的CLSM 可视化和模型模拟第91-109页
   ·前言第91-92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92-94页
     ·实验材料第92页
     ·间歇吸附实验第92-93页
     ·微柱色谱实验设备第93页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和CLSM 实验第93页
     ·其他分析和测量第93-94页
   ·理论第94-99页
     ·光削弱方程第94-97页
     ·孔扩散模型第97-98页
     ·轴向扩散模型第98-99页
     ·数值方法第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6页
     ·间歇吸附实验第99-100页
     ·微柱色谱实验中CLSM 图像采集第100-102页
     ·前端分析和模拟第102-106页
   ·小结第106页
 本章符号说明第106-109页
第六章 CLSM 可视化定量研究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传质动力学第109-133页
   ·引言第109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9-112页
     ·试验材料第109-110页
     ·间歇吸附实验第110页
     ·微流腔实验设备第110-111页
     ·CLSM 实验和分析第111页
     ·线性梯度洗脱下标记前后BSA 的保留行为第111-112页
   ·理论第112-118页
     ·光削弱方程的演化第112-115页
     ·光削弱参数的确定第115-116页
     ·内传质模型第116-117页
     ·数值方法第117-118页
   ·结果与讨论第118-130页
     ·间歇吸附实验第118-119页
     ·微流腔实验获得的CLSM 数据及理论模拟结果第119-124页
     ·由光削弱所产生的双圈现象第124-126页
     ·内传质模型间的比较及内传质的内在机制第126-130页
   ·小结第130-131页
 本章符号说明第131-133页
第七章 Maxwell-Stefan 理论的双组分蛋白质吸附内传质动力学第133-153页
   ·引言第133-134页
   ·理论第134-141页
     ·单组分的Maxwell-Stefan 扩散理论第134-136页
     ·单组分吸附动力学模型第136-137页
     ·双组分MS-平行扩散模型(BiMS-ParD Model)第137-140页
     ·双组分Langmuir 吸附平衡条件下BiMS-ParD 模型的运用第140-141页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41-142页
     ·实验材料第141页
     ·间歇吸附实验第141-142页
   ·结果与讨论第142-150页
     ·吸附平衡第142-143页
     ·单组分吸附动力学第143-146页
     ·双组分混合蛋白吸附动力学第146-150页
   ·小结第150-151页
 本章符号说明第151-15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53-157页
   ·全文总结第153-155页
   ·创新点第155页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69-170页
附录一 BSA 和BHb 的吸光度标准曲线第170-171页
附录二 CLSM 实验中普遍存在的双圈现象第171-172页
附录三 微流腔试验中观察到介质内荧光强度分布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内传质模型预测结果第172-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金属元素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和光催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用于H2中CO优先氧化的CuO-CeO2/FeCrAl整体式催化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