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Ⅰ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1 稻米营养品质及其遗传改良现状概述 | 第9-20页 |
|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组成 | 第9-11页 |
| ·我国水稻品种营养品质性状的现状及其改良目标 | 第11页 |
| ·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在禾谷类作物品质改良中提高赖氨酸含量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人乳铁蛋白及其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乳铁蛋白的特性 | 第16-18页 |
| ·生物功能 | 第18页 |
| ·人乳铁蛋白基因(hLF)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2 水稻转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 第20-26页 |
| ·水稻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研究 | 第20-21页 |
| ·原生质体 | 第20-21页 |
| ·胚性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 | 第21页 |
| ·组织器官 | 第21页 |
| ·水稻基因转化方法 | 第21-26页 |
| ·基因枪法 | 第22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2-23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外源基因转移原理 | 第22-23页 |
|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的应用研究 | 第23页 |
| ·PEG转化法 | 第23-24页 |
| ·电激法 | 第24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4-25页 |
| ·脂质体转化法 | 第25页 |
| ·激光微束介导转化法 | 第25-26页 |
|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 第26页 |
| 3 水稻基因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26-28页 |
| ·转化效率低 | 第26页 |
| ·转基因沉默 | 第26-27页 |
| ·外源基因的低效表达 | 第27-28页 |
| ·转基因的安全性 | 第28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29-40页 |
| 1.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 ·水稻材料 | 第29页 |
| ·质粒和菌株 | 第29-30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30-31页 |
| ·受体系统建立中的常用抗生素,激素及生长调节剂(表2-1) | 第30页 |
| ·水稻转化培养基 | 第30-31页 |
| ·细菌培养基 | 第31页 |
| ·重要试剂及溶液 | 第31-32页 |
| ·重要试剂 | 第31页 |
| ·重要溶液 | 第31-32页 |
| ·重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 2.实验方法 | 第32-40页 |
| ·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32-33页 |
|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和继代 | 第32-33页 |
| ·水稻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33页 |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3-36页 |
| ·质粒DNA的繁殖与保存 | 第34-3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4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4-35页 |
| ·质粒的提取 | 第35-36页 |
| ·愈伤组织的转化 | 第36-37页 |
| ·悬浮细胞的转化 | 第37-38页 |
|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 第38-40页 |
| ·植物DNA抽提方法 | 第38-39页 |
|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hLF基因的PCR检测 | 第39页 |
|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sb401基因的PCR检测 | 第39-40页 |
| Ⅲ 结果和分析 | 第40-45页 |
| 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的情况 | 第40-41页 |
| 3 不同时期粳抗5号悬浮培养细胞的分化表现 | 第41-42页 |
| 4 愈伤转化体的筛选及再生 | 第42-43页 |
| 5 悬浮细胞转化体的筛选及再生 | 第43页 |
| 6 中花15愈伤和粳抗5号悬浮细胞转化结果 | 第43页 |
| 7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43-45页 |
| Ⅳ 讨论 | 第45-49页 |
| 1 水稻转化体系的完善 | 第45-47页 |
| ·转化受体的选择 | 第45页 |
| ·共培养时几个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 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 | 第47-49页 |
| ·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 ·农杆菌介导悬浮细胞和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比较 | 第48-49页 |
| Ⅵ 附图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