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治理理论--基于谨慎性行为的解释及在中国的运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 ·债务契约 | 第11页 |
| ·债务治理 | 第11-12页 |
| ·谨慎性行为 | 第12-13页 |
| ·控制权、控制权配置、控制权机制 | 第13-16页 |
|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逻辑结构 | 第18-19页 |
| 2. 文献综述:债务治理的理论框架 | 第19-29页 |
| ·债务治理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债务治理的理论框架 | 第19-27页 |
| ·债务治理——基于会计指标监督的财务治理理论 | 第20-23页 |
| ·债务治理的实现:剩余控制权的相机转移机制 | 第23-27页 |
| ·债务治理理论框架的构造 | 第27-29页 |
| 3.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基于谨慎性行为的解释 | 第29-35页 |
| ·谨慎性行为:一个必要的研究角度 | 第29-30页 |
| ·研究假设 | 第30-33页 |
| ·谨慎性行为的表现:对不同性质信息的判断 | 第30-32页 |
| ·谨慎性行为的表现:负债对投资的关系 | 第32-33页 |
| ·假设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 ·负债和谨慎性行为的关系(基本假设) | 第34页 |
| ·负债与投资的关系(辅助假设) | 第34-35页 |
| 4. 实证设计 | 第35-38页 |
| ·样本选取 | 第35-36页 |
|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 ·对采用两组不同样本的解释 | 第35-36页 |
| ·变量设计 | 第36-37页 |
| ·统计软件及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统计软件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5.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 第38-50页 |
| ·负债和谨慎性行为的实证研究(基本假设) | 第38-44页 |
| ·指标筛选及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第41-44页 |
| ·负债对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辅助假设1) | 第44-50页 |
| ·指标筛选及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第47-50页 |
| 6 启示与思考 | 第50-57页 |
| ·思考与建议 | 第50-53页 |
| ·本文基本结论 | 第50-51页 |
| ·对结论的思考 | 第51-53页 |
| ·本文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53-57页 |
| ·本文特色之处 | 第53-54页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4-5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后记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