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27页 |
·豆制品加工与废水排放 | 第14-15页 |
·豆腐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第14页 |
·大豆分离蛋白(SPI)生产过程中废水来源与特点 | 第14-15页 |
·黄浆水和乳清废水的水质和有价组分 | 第15页 |
·目前豆制品加工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5-18页 |
·常规处理 | 第15-16页 |
·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方法与技术 | 第16-18页 |
·豆制品加工废水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第18-22页 |
·乳清蛋白 | 第18-19页 |
·大豆低聚糖 | 第19页 |
·大豆异黄酮 | 第19-21页 |
·大豆皂苷 | 第21-22页 |
·从豆制品加工废水中回收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 第22-26页 |
·回收大豆乳清蛋白 | 第22-23页 |
·回收大豆低聚糖 | 第23页 |
·回收大豆异黄酮和皂苷 | 第23-25页 |
·综合回收 | 第25-26页 |
·本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乳清废水的检测与分析 | 第27-35页 |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豆腐乳清废水的制备 | 第30页 |
·分离蛋白(SPI)乳清废水的制备 | 第30页 |
·大豆和脱脂豆粕中糖类、异黄酮、皂苷检测样品的制备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糖类的HPLC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乳清废水水质检测结果 | 第32页 |
·原料和废水中主要成分的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蛋白质分子量范围测定结果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乳清废水前处理的研究 | 第3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pH对预处理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氯化钙加入量对预处理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预处理的影响 | 第37-38页 |
·加热时间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正交实验 | 第39页 |
·前处理对乳清废水成分和水质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分离膜与分离工艺的确定 | 第41-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4页 |
·实验材料、设备 | 第41-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陶瓷膜微滤 | 第44-45页 |
·中空纤维膜超滤 | 第45-46页 |
·截留分子量对板式超滤的影响 | 第46-47页 |
·膜材料对超滤的影响 | 第47页 |
·渗滤 | 第47-48页 |
·纳滤 | 第48-49页 |
·反渗透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膜集成组合分离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再分布情况分析 | 第51-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 | 第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组合膜分离各单元的浓缩倍率、主要污染物浓度和去除率 | 第52-53页 |
·蛋白质的再分布 | 第53页 |
·糖的再分布 | 第53-54页 |
·大豆异黄酮、大豆皂普的再分布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大豆异黄酮和皂苷的树脂吸附条件研究 | 第56-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仪器设备 | 第56页 |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吸附树脂的选择 | 第58-59页 |
·吸附原料的影响 | 第59-60页 |
·动态的吸附条件 | 第60-63页 |
·树脂洗糖纯化实验 | 第63页 |
·树脂对异黄酮和皂苷的回收率 | 第63页 |
·乳清废水达标排放处理与活性成分有效回收的最佳工艺技术路线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