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自主创新理论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创新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 第11-16页 |
一、创新问题在经济学领域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创新的概念、特征 | 第13-14页 |
三、创新的内容 | 第14-15页 |
四、创新的扩散和辐射作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自主创新问题 | 第16-21页 |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特征 | 第16页 |
二、自主创新的方式及条件 | 第16-18页 |
三、自主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中关村自主创新与发展之路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一、萌芽期 | 第21-22页 |
二、发展期 | 第22页 |
三、成长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关村自主创新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23-27页 |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领跑 | 第24-25页 |
二、我国高科技企业创业最活跃的地方和企业家培养的摇篮 | 第25页 |
三、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模式 | 第25-26页 |
四、中关村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辐射基地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主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验 | 第27-38页 |
第一节 世界主要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经验 | 第27-33页 |
一、美国硅谷的创新经验 | 第27-28页 |
二、印度班加罗尔的经验 | 第28-29页 |
三、剑桥科技园创新经验 | 第29-31页 |
四、日本筑波的案例教训 | 第31页 |
五、美国128公路地区的案例教训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我国主要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33-38页 |
一、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经验 | 第33-34页 |
二、深圳高新区发展经验 | 第34-35页 |
三、台湾新竹的创新经验 | 第35-36页 |
四、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中关村自主创新优势、劣势分析 | 第38-45页 |
第一节 中关村自主创新的优势分析 | 第38-42页 |
一、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 | 第38-39页 |
二、创新主体多元化 | 第39-40页 |
三、企业创业发展环境优良 | 第40-41页 |
四、中关村品牌与创新、创业文化初步形成 | 第41-42页 |
五、自主创新空间广阔 | 第42页 |
第二节 制约中关村自主创新发展的劣势分析 | 第42-45页 |
一、政府支持引导力量不足 | 第43页 |
二、融投资体系不健全 | 第43-44页 |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 第44页 |
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中关村自主创新与发展对策 | 第45-59页 |
第一节 构建中关村自主创新系统 | 第45-50页 |
一、确立“大中关村”观念,实现概念上的突破 | 第45页 |
二、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完成中关村“制造”大道“创造”的转变 | 第45-46页 |
三、围绕机制创新,打造中关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四、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 | 第47-48页 |
五、建立人才资源保护和开发体系,推动园区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 第48页 |
六、优化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 第48-50页 |
第二节 中关村对西部地区的借鉴意义 | 第50-59页 |
一、西部地区高新产业布局 | 第50-52页 |
二、高新企业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三、西部地区发展优势分析 | 第53-55页 |
四、西部地区发展劣势分析 | 第55-56页 |
五、增强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 第56-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