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寻找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始民俗文化资源(以鬼文化为例) | 第9-22页 |
一、选题的目的、价值与意义 | 第9-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第一章 从传统到现代:“鬼”文学的古今语境 | 第22-64页 |
第一节 “鬼”的概念与鬼文化解释体系 | 第22-29页 |
第二节 “鬼文化”的古代文学背景 | 第29-43页 |
一、古代作家的“鬼”文化观念 | 第29-33页 |
二、古代文学的“鬼”母题 | 第33-39页 |
三、古代“鬼”文学的美学经验 | 第39-43页 |
第三节 新文化语境下“鬼”的文学存在 | 第43-53页 |
一、“故鬼重来”:科学与灵学之斗争 | 第43-46页 |
二、现代作家新的鬼文化态度 | 第46-50页 |
三、启蒙与审美的现代性迷思 | 第50-53页 |
第四节 现代文学中“鬼”文化的审美演变 | 第53-64页 |
一、题材资源:从主题写作到民俗抒写 | 第54-57页 |
二、作家情感:从道德认知到美学寄寓 | 第57-60页 |
三、结构功能:从叙事到象征 | 第60-64页 |
第二章 鬼后有人:现代作家“别样”的现实关怀 | 第64-95页 |
第一节 乡土文学里的“鬼”文化逼视 | 第64-72页 |
一、鬼文化风俗体现的乡村悲剧 | 第64-68页 |
二、宗法社会暗藏的“鬼影” | 第68-72页 |
第二节 借“鬼”讽喻国民劣根性 | 第72-83页 |
一、鬼俗情节的理性批判 | 第72-75页 |
二、《呼兰河传》:“国民鬼”的又一重要发掘 | 第75-79页 |
三、鲁迅之后:萧红的精神继承 | 第79-83页 |
第三节 暴露与歌颂的政治寓言 | 第83-95页 |
一、“鬼域”人间的政治闹剧 | 第84-91页 |
二、“鬼变成人”的解放神话 | 第91-95页 |
第三章 “民族魂”与“绅士鬼”: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 第95-136页 |
第一节 “打鬼”精神的坚韧与狐疑 | 第95-108页 |
一、“国民鬼”的影像: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生 | 第95-102页 |
二、“目能见鬼”:周作人的人道关怀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民俗鬼”里的文化沉思与学术兴致 | 第108-122页 |
一、“掏鬼有术”:鲁迅的记忆与想像 | 第109-116页 |
二、兴致与机微:周作人“说鬼” | 第116-122页 |
第三节 “鬼气”与“鬼趣”:虚妄人生和生活之艺术 | 第122-136页 |
一、与“鬼”缠斗:鲁迅的虚妄人生 | 第123-129页 |
二、鬼趣常谈:周作人“生活之艺术” | 第129-136页 |
第四章 巫鬼风行:沈从文的原始宗教情怀 | 第136-163页 |
第一节 “湘西世界”里的巫傩文化 | 第136-145页 |
一、巫风弥漫:沈从文的“湘西” | 第136-141页 |
二、傩文化:巫鬼的表演艺术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原乡神话——现代文明的困惑 | 第145-153页 |
一、美丽乡愁:“鬼神”的向往与鉴赏 | 第145-149页 |
二、文明的隐忧与人性的守望 | 第149-153页 |
第三节 “抽象的抒情”——独特文体的诗意之美 | 第153-163页 |
一、自然成文:对“神性”的感悟 | 第154-158页 |
二、象征与传奇:“鬼神”的艺术启示 | 第158-163页 |
第五章 化鬼无形:张爱玲、徐訏等的人生哲理、美学氛围的现代追求 | 第163-191页 |
第一节 洞察人性缺陷的诡异方式 | 第163-172页 |
一、“女性”的现代“鬼话” | 第163-167页 |
二、“鬼”的“存在”之思 | 第167-172页 |
第二节 “鬼”的意象:“老屋”“月亮”“森林”等 | 第172-182页 |
一、女性“鬼话”的意象阐释 | 第173-177页 |
二、现代“鬼故事”的原型分析 | 第177-182页 |
第三节 荒凉、奇幻、怪诞的“现代”传奇之美 | 第182-191页 |
一、荒凉与艳异:女性传奇的“现代”美感 | 第182-186页 |
二、怪诞与奇情:“人鬼恋”的绵延和新编 | 第186-191页 |
结论:鬼文化的“现代”文学魅力 | 第191-201页 |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鬼”文学审美总结 | 第191-195页 |
二、“幻魅”的现代想像:接通鬼文化与20 世纪文学的艺术途径 | 第195-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06页 |
附录 | 第206-207页 |
后记 | 第207-208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