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1 生物材料和纳米材料 | 第12-15页 |
·纳米生物材料和天然高分子 | 第12-13页 |
·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 | 第13-15页 |
·药物和基因纳米微粒载体 | 第13-14页 |
·纳米脂质体—仿生物细胞的药物载体 | 第14页 |
·生物分子吸附分离 | 第14-15页 |
·仿生材料 | 第15页 |
·模拟酶生物材料 | 第15页 |
·智能仿生材料 | 第15页 |
2 葡聚糖类材料 | 第15-21页 |
·淀粉 | 第16-17页 |
·壳聚糖 | 第17-20页 |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性质 | 第17-18页 |
·甲壳素/壳聚糖的应用 | 第18-19页 |
·甲壳素/壳聚糖的γ射线辐射 | 第19-20页 |
·半合成葡聚糖 | 第20-21页 |
·右旋糖酐 | 第20页 |
·交联糊精聚合物 | 第20-21页 |
3 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 第21-22页 |
·酶和类酶 | 第21页 |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 第21-22页 |
4 扫描探针显微镜与生物材料 | 第22-23页 |
5 研究目的、设计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马来酸酐酯化淀粉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5-34页 |
1 引言 | 第2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7-29页 |
·试剂的干燥与提纯 | 第27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淀粉的干燥方法的比较 | 第27-28页 |
·淀粉接枝马来酸酐的反应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邻苯二甲酸二氢钾溶液的浓度 | 第29页 |
·氢氧化钠溶液的标定 | 第29页 |
·盐酸溶液的标定 | 第29-30页 |
·不同的干燥方法得到得淀粉的失水率 | 第30-31页 |
·接枝反应 | 第31-33页 |
·马来酸酐接枝的判定 | 第31-32页 |
·接枝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辐射降解壳聚糖作为分离功能材料的研究 | 第34-50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35-36页 |
·主要实验过程和步骤 | 第36-38页 |
·甲壳素的提取 | 第36页 |
·壳聚糖的制备 | 第36页 |
·壳聚糖氨基含量-脱乙酰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降解的壳聚糖吸附重金属粒子 | 第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和甲壳素和壳聚糖的产率 | 第38-39页 |
·不同的虾壳辐射后所得甲壳素产率 | 第38-39页 |
·同种虾壳辐射前后壳聚糖的产率 | 第39页 |
·壳聚糖氨基含量-脱乙酰度的测定结果 | 第39-43页 |
·盐酸的配制及标定结果 | 第39-40页 |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结果 | 第40页 |
·氨基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0-43页 |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第43-48页 |
·动能校正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壳聚糖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第44-48页 |
·壳聚糖吸附金属粒子 | 第48-49页 |
·硅烷化处理前后的硅胶粒子的分布 | 第48-49页 |
·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49页 |
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二乙胺乙基-葡聚糖吸附纳米药物的研究 | 第50-57页 |
1 引言 | 第50-5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51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51-53页 |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制备纳米阳离子 | 第52页 |
·DEAE-Dextran-NP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52-53页 |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制的得微粒样品 | 第53页 |
·阳离子吸附反以寡聚核苷酸(ODNs) | 第53页 |
·阳离子纳米粒子的载药量测定 | 第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制备阳离子纳米粒的最优条件 | 第54页 |
·阳离子纳米粒的稳定性 | 第54页 |
·阳离子纳米粒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54-55页 |
·阳离子纳米粒载药量的确定 | 第55-56页 |
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过氧化物酶催化微量过氧乙酸反应的应用研究 | 第57-69页 |
1 引言 | 第57页 |
2 实验设计目标和原理 | 第57-59页 |
·制备原理 | 第57-58页 |
·化学滴定原理 | 第58页 |
·酶法分析研究原理 | 第58-59页 |
3 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9-60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9-60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60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0-62页 |
·过氧乙酸产品浓度的测定 | 第60-61页 |
·过氧乙酸溶液分析浓度的标定 | 第61页 |
·微量过氧乙酸的酶法分析 | 第61-62页 |
·空气消毒过程中过氧乙酸的采集与测量 | 第62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过氧乙酸的生成和分解 | 第62-63页 |
·微量过氧乙酸酶法分析的线性回归方程 | 第63-64页 |
·反应计量的确定 | 第64-65页 |
·喷雾法和熏蒸法中的过氧乙酸的浓度分析 | 第65-67页 |
·过氧乙酸的分解机理和HRP酶法分析原理探讨 | 第67-68页 |
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血红蛋白类酶催化法测定过氧乙酸的含量 | 第69-81页 |
1 引言 | 第69-7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0-7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70-72页 |
·主要仪器 | 第70-71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席夫碱固定血红蛋白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72页 |
·缓冲溶液的PH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72页 |
·以血红蛋白为催化剂条件下的工作曲线 | 第72-73页 |
·对照实验 | 第73页 |
·正交实验 | 第73页 |
·空气消毒过程中,过氧乙酸的采集与测量 | 第73-7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壳聚糖负载BHb催化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74-75页 |
·pH值对反应的影响 | 第75页 |
·BHb和HRP的背景吸收和催化效果的比较 | 第75-77页 |
·微量过氧乙酸酶法分析的线性回归方程 | 第77-78页 |
·正交实验结果 | 第78-79页 |
·空气中消毒剂的测量分析 | 第79-80页 |
4 结束语 | 第80-81页 |
全文小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