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1 引言 | 第16-44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起源和发生 | 第16页 |
·大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 第16-20页 |
·抗性机制研究 | 第20-22页 |
·抗性遗传研究 | 第22-25页 |
·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25-26页 |
·抗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 | 第26-27页 |
·抗病基因工程研究 | 第27-28页 |
·遗传标记 | 第28-32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9页 |
·DNA 随机扩增多态性 | 第29-30页 |
·简单序列重复 | 第30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30-32页 |
·大豆遗传图谱的发展 | 第32-38页 |
·经典遗传图谱 | 第33页 |
·以RFLP 标记为主的遗传图谱 | 第33-35页 |
·以SSR 标记为主的遗传图谱 | 第35-36页 |
·大豆公共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6-37页 |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37-38页 |
·大豆抗病性的基因定位 | 第38-42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 | 第38-39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 | 第39-40页 |
·大豆瘁死综合症 | 第40-41页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 第41页 |
·大豆灰斑病 | 第41-42页 |
·大豆疫霉根腐病 | 第42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抗病性研究的迫切性 | 第42-4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5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研究 | 第44-46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研究材料 | 第44-45页 |
·供试病毒株系 | 第45页 |
·毒源的繁殖和接种方法 | 第45页 |
·抗性反应的划分标准 | 第45-46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6页 |
·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46-47页 |
·细胞超微结构研究材料 | 第46页 |
·细胞超微结构研究的样品制备和观察 | 第46-47页 |
·基因定位和连锁图谱构建研究 | 第47-53页 |
·基因定位和连锁图谱构建研究材料 | 第47页 |
·叶片DNA 的提取和浓度测定方法 | 第47-49页 |
·SSR 引物的来源 | 第49页 |
·PCR 扩增 | 第49页 |
·电泳检测 | 第49-50页 |
·抗病相关SSR 标记筛选方法 | 第50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0-51页 |
·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结果验证方法 | 第51-53页 |
·与SMV 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和高世代中的分析 | 第53-55页 |
·用于SMV 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分析的种质资源材料 | 第53-54页 |
·用于SMV 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分析的高世代材料 | 第54页 |
·接种、DNA 提取和SSR 分析 | 第54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93页 |
·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55-59页 |
·中选95-5117 对SMV N3 株系的抗性遗传 | 第55-56页 |
·东农93-046 对SMV N1 株系的抗性遗传 | 第56-59页 |
·SMV N1 和N3 株系对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4页 |
·SMV N1 株系和N3 株系对感病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影响 | 第59页 |
·SMV N1 株系和N3 株系对抗病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影响 | 第59-64页 |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4-86页 |
·利用中选95-5117×H81 RIL 群体对SMV N3 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64-74页 |
·利用合丰25×东农93-046 F2 群体对SMV N1 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74-86页 |
·利用抗SMV 相关分子标记对大豆种质资源和高世代家系的抗病性进行鉴定 | 第86-93页 |
·70 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SMV 评价 | 第86-89页 |
·利用抗病相关分子标记对大豆种质资源田间抗性的评价 | 第89-90页 |
·利用抗病相关分子标记对大豆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90-92页 |
·在杂交高世代利用抗病相关分子标记间接选择抗病家系的评价 | 第92-93页 |
4 讨论 | 第93-100页 |
·顶枯抗病性划分和产生原因 | 第93页 |
·成株抗性遗传规律的比较分析 | 第93-94页 |
·对种粒斑驳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94页 |
·正反交组合的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第94页 |
·SMV N1 和 N3 株系对抗感品种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94-95页 |
·改良 BSA 方法的探讨 | 第95页 |
·不同抗病基因及相关 SSR 标记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95-97页 |
·大豆遗传群体结构分析 | 第97-98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比较 | 第98页 |
·抗病相关 SSR 标记对大豆种质资源和高世代材料抗病性选择的指导意义 | 第98-100页 |
5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附录 | 第113-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