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一、引言 | 第10-11页 |
| 二、理论依据 | 第11-21页 |
| ·阴阳理论 | 第11-17页 |
| ·阴阳概述 | 第11-12页 |
| ·天人合—与阴阳消长 | 第12页 |
| ·时间医学 | 第12-14页 |
| ·阳中求阴 | 第14页 |
| ·营卫气血的运行与阴阳消长、时间节律的关系 | 第14-15页 |
| ·经络腧穴理论和阴阳消长、时间节律的关系 | 第15-16页 |
| ·中医经典的对辰疗法——子午流注 | 第16-17页 |
| ·提出"旦助阳、暮益阴"理论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初步设计 | 第18-21页 |
| 三、本课题调节阴阳的解决方案 | 第21-24页 |
| ·"旦助阳、暮益阴"治法 | 第21-22页 |
| ·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22-24页 |
| 四、实验内容 | 第24-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 ·实验器材 | 第24-25页 |
| ·药物与制剂 | 第25页 |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 ·动物筛选 | 第27页 |
| ·动物分组 | 第27页 |
| ·实验条件 | 第27页 |
| ·动物造模 | 第27-28页 |
| ·用药方法 | 第28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 ·动物死亡情况 | 第28-29页 |
| 五、数据处理 | 第29-33页 |
| ·体重 | 第29-30页 |
| ·血浆ACTH | 第30-31页 |
| ·血清ACTH | 第31-33页 |
| 六、讨论 | 第33-39页 |
| ·旦助阳、暮益阴用药方式的讨论 | 第33-34页 |
| ·阳药与阴药拆分 | 第33页 |
| ·用药时间 | 第33-34页 |
| ·阳药和阴药的量的变化 | 第34页 |
| ·对阴虚模型评述 | 第34-35页 |
| ·疗效标准的评判 | 第35-36页 |
| ·旦助阳、暮益阴实验的意义 | 第36-37页 |
| ·对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37页 |
| ·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 第37-39页 |
| 七、结论 | 第39-40页 |
| 八、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一:综述 阴阳的时辰节律研究 | 第44-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 附录三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