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英汉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实验研究 | 第13-2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 ·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 ·试验器材 | 第14-15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 ·动物分组 | 第15页 |
| ·模型制作 | 第15-16页 |
| ·模型评价 | 第16页 |
| ·神经功能评分 | 第16页 |
| ·肌张力评定 | 第16页 |
| ·模型成功入组标准 | 第16页 |
| ·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 3 疗效观察及指标检测 | 第17-18页 |
| ·神经功能评定 | 第17页 |
| ·肌张力测定 | 第17页 |
| ·电生理描记法 | 第17页 |
| ·Ashworth评定 | 第17页 |
| ·GAT-1免疫组化检测 | 第17-18页 |
| 4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 5 结果 | 第19-27页 |
| ·Zea Longa神经缺损评分结果 | 第19-20页 |
| ·肌张力评定结果 | 第20-22页 |
| ·电生理记录仪间接描记肌张力结果 | 第20页 |
| ·治疗前后Ashworth肌张力评定结果 | 第20-22页 |
| ·电针对偏瘫肢体痉挛大鼠脑干、颈膨大、腰膨大GAT-1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第22-27页 |
| ·电针对偏瘫肢体痉挛大鼠脑干GAT-1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第22页 |
| ·电针对偏瘫肢体痉挛大鼠脊髓颈膨大GAT-1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电针对偏瘫肢体痉挛大鼠脊髓腰膨大GAT-1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 第23-27页 |
| 讨论 | 第27-38页 |
| 1 中医学对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 第27-28页 |
| 2 西医学对偏瘫痉挛发病机理的认识 | 第28-29页 |
| 3 阴阳跷脉选穴依据 | 第29-30页 |
| 4 模型制作与评价 | 第30-33页 |
| ·模型制作 | 第30-32页 |
| ·动物的选择 | 第31页 |
| ·栓线的选择 | 第31页 |
| ·术后处理 | 第31-32页 |
| ·模型评定 | 第32-33页 |
| ·局灶性缺血模型评价 | 第32页 |
| ·肢体痉挛评价 | 第32-33页 |
| 5. 疗效观察与的指标评价 | 第33-38页 |
| ·电针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电针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 第34页 |
| ·电针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GAT-1的影响 | 第34-38页 |
| ·γ-氨基丁酸在痉挛的产生、加强以及缓解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 ·GAT在精确调控GABA突触间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 第35-36页 |
| ·电针治疗偏瘫肢体痉挛后GAT-1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39-4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件一:综述 | 第47-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