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弗兰肯斯坦》诞生的背景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非理性对理性的反击 | 第12-17页 |
1、启蒙运动的怪胎:哥特小说 | 第12-13页 |
2、科技产生的畸形儿: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 第13-15页 |
3、玛丽·雪莱对西方主流思维模式的批判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第17-21页 |
1、浪漫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 第17-19页 |
2、浪漫理想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重合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身份的寻求 | 第21-36页 |
第一节 弗兰肯斯坦对自身身份的反思 | 第21-25页 |
1、弗兰肯斯坦与普罗米修斯:对自身身份的背叛 | 第21-23页 |
2、弗兰肯斯坦与浮士德:对自身身份的回归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怪物对人类身份的寻求 | 第25-32页 |
1、名字的意义 | 第25-27页 |
2、怪物掌握了语言或者说语言奴役子怪物 | 第27-30页 |
3、怪物对自身身份的接受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对立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怪物的隐喻与意义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怪物的隐喻 | 第36-40页 |
1、怪物的女性隐喻 | 第36-38页 |
2、怪物的政治隐喻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弗兰肯斯坦》的现实意义 | 第40-44页 |
1、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 第40-41页 |
2、科学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