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排放控制系统失效的研究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16页 |
·机动车保有量发展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 第9-10页 |
·汽油机主要排放物产生机理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产生机理 | 第10页 |
·危害 | 第10-11页 |
·汽油机排放控制技术 | 第11-14页 |
·机前净化措施 | 第12页 |
·机内净化措施 | 第12-14页 |
·机外净化措施 | 第14页 |
·课题来源、意义以及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先进排放控制技术—催化转化技术 | 第16-25页 |
·汽油机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6页 |
·低温HC的净化技术 | 第16-22页 |
·与排气歧管直联式催化系统 | 第17-18页 |
·低温活性催化器 | 第18-20页 |
·电加热催化器 | 第20页 |
·燃烧器 | 第20页 |
·HC捕集器 | 第20-22页 |
·稀薄NO_x催化器 | 第22-24页 |
·直接分解型催化器 | 第22-23页 |
·NO_x吸附还原型催化器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催化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5-32页 |
·三元催化器的结构 | 第25-28页 |
·壳体(can) | 第25页 |
·减振层(mat) | 第25-26页 |
·涂层(washcoat) | 第26页 |
·载体(substrate) | 第26-28页 |
·催化器的工作机理 | 第28-30页 |
·催化器的催化效率与空燃比 | 第30-31页 |
·本章小节 | 第31-32页 |
第4章 催化器的失效机理 | 第32-40页 |
·热失效 | 第32-34页 |
·化学中毒 | 第34-38页 |
·铅中毒 | 第34-35页 |
·磷中毒 | 第35页 |
·硫中毒 | 第35-36页 |
·锰的影响 | 第36-37页 |
·铁(铁的化合物)的影响 | 第37页 |
·硅的影响 | 第37-38页 |
·锌的影响 | 第38页 |
·机械损伤对三元催化器的影响 | 第38页 |
·自身老化对三元催化器的影响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催化器的理化分析 | 第40-47页 |
·直观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现场信息 | 第40页 |
·可视检查 | 第40页 |
·撞击试验 | 第40-41页 |
·催化器熔化 | 第41页 |
·过度沉淀 | 第41页 |
·热失效分析 | 第41-43页 |
·BET比表面积 | 第42-43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43页 |
·化学中毒分析 | 第43-46页 |
·X射线荧光 | 第43-44页 |
·质子诱导X射线散射 | 第44页 |
·诱导耦合等离子体光谱 | 第44页 |
·电子显微扫描 | 第44页 |
·能量分散X射线 | 第44页 |
·透射电子显微 | 第44-45页 |
·电子探测 | 第45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45页 |
·核磁共振NMR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催化器的理化分析 | 第47-61页 |
·失效催化器的选择 | 第47-48页 |
·车辆试验及排放结果 | 第48-53页 |
·排放测试数据分析 | 第49-52页 |
·典型失效催化器的选择 | 第52-53页 |
·催化剂小样的制取 | 第53页 |
·催化剂样品的理化分析 | 第53-58页 |
·化学中毒分析 | 第53-54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4-55页 |
·比表面积分析 | 第55-56页 |
·相关试验油品指标分析 | 第56-58页 |
·催化剂理化分析体系的组成 | 第58-59页 |
·失效催化器的选取 | 第58-59页 |
·催化剂小样的制取 | 第59页 |
·催化剂小样的理化分析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