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41页 |
·研究概述 | 第19-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 第21-22页 |
·研究范围 | 第22-23页 |
·研究重点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特别说明 | 第25-26页 |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前沿综述 | 第26-39页 |
·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区域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27-32页 |
·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32-34页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34-37页 |
·区域政策理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研究 | 第37-39页 |
·江苏省内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41-68页 |
·“共同发展”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 第41-45页 |
·基本概念 | 第41-43页 |
·区域共同发展的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平衡发展、均衡发展与共同发展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回顾 | 第45-52页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阶段 | 第45-48页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及其评价 | 第48-50页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 | 第50-51页 |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概述 | 第51-52页 |
·区域共同发展理论在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52页 |
·国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回顾 | 第52-59页 |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 第52-55页 |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平衡发展理论 | 第55-57页 |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理论 | 第57-59页 |
·国内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回顾 | 第59-67页 |
·国内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回顾 | 第59-62页 |
·国内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实践经验分析 | 第68-104页 |
·国外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68-83页 |
·美国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68-72页 |
·欧盟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72-77页 |
·日本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77-80页 |
·韩国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80-83页 |
·我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发展方向 | 第83-94页 |
·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意义 | 第83-84页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1840以后) | 第84-87页 |
·山东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87-90页 |
·浙江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 | 第90-94页 |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 | 第94-102页 |
·区域共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94-95页 |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 | 第95-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四章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环境 | 第104-132页 |
·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研究差异的途径 | 第104-105页 |
·区域差异成因 | 第104-105页 |
·区域差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05页 |
·研究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 | 第105页 |
·苏北区域差异状况 | 第105-115页 |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 第105-107页 |
·人民生活水平差异 | 第107-110页 |
·社会发展水平差距 | 第110-111页 |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 | 第111-112页 |
·苏北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和政策的非均衡 | 第112-115页 |
·苏北区域发展差距成因分析 | 第115-120页 |
·区位和交通差异因素 | 第115-116页 |
·产业结构差异 | 第116-117页 |
·所有制结构差异 | 第117-118页 |
·人力和资金双重资本的稀缺 | 第118-119页 |
·制度创新的迟缓 | 第119-120页 |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优势因素分析 | 第120-130页 |
·基本完善的交通体系凸显区位优势 | 第120-122页 |
·基本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构建了经济腾飞平台 | 第122-123页 |
·经济繁荣和资源丰富中的“孤岛”后发优势 | 第123-128页 |
·丰富的旅游环境和资源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128-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与战略目标 | 第132-164页 |
·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 | 第132-140页 |
·区域差异无意识阶段(1978年以前) | 第132-133页 |
·区域差距显现、区域观念形成、共同发展观念淡漠阶段(1978-1983) | 第133-134页 |
·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干预开始阶段(1984-1993) | 第134-136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出台、实施、差距缩小阶段(1994-1999) | 第136-137页 |
·区域差距反弹、又呈扩大趋势阶段(2000以后) | 第137-140页 |
·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理论归纳 | 第140-145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 第140-142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地位、性质及其基本内涵 | 第142-144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的稳定性与战略措施的擅变 | 第144-145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 第145-157页 |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及其分类 | 第145-146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 第146-147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总体小康 | 第147-149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之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小康 | 第149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之第二阶段目标—基本现代化 | 第149-153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远期目标—区域层次的相对现代化 | 第153-156页 |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次区域小康和现代化进程 | 第156-157页 |
·苏北发展—实施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 第157-162页 |
·苏北发展是决定江苏未来继续领先于全国的关键 | 第157-159页 |
·苏北与苏南的全方位落差大,短时间内难以弥合 | 第159-161页 |
·苏北所处的独特的区域空间结构使其赶超难度加大 | 第161-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第六章 促进苏北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 | 第164-201页 |
·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 | 第164-168页 |
·经济政策 | 第164-165页 |
·区域经济政策 | 第165页 |
·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 | 第165-166页 |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 | 第166-168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体系 | 第168-170页 |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政策的性质界定 | 第168页 |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政策的制度基础 | 第168-169页 |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 | 第169页 |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工具 | 第169-170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制度基础 | 第170-177页 |
·制度建设在苏北区域发展中的极度紧迫性 | 第170-173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 | 第173-175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组织机构 | 第175-177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选择 | 第177-189页 |
·鼓励加速南北产业转移重塑江苏经济版图 | 第177-179页 |
·优先重点开发沿海和内陆中心区域 | 第179-187页 |
·完善城镇规划,建立网络状经济增长极 | 第187-189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工具 | 第189-199页 |
·区域政策工具及其基本分类 | 第189-190页 |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直接援助政策工具 | 第190-194页 |
·间接政策工具之一:资本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194-195页 |
·间接政策工具之二:科学规划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 第195-19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01-206页 |
·研究总结 | 第201-204页 |
·研究过程及研究内容回顾与总结 | 第201-202页 |
·研究结论和创新性成果 | 第202-204页 |
·存在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 第204-206页 |
·存在不足 | 第204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204-20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6-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附录一: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 | 第215-222页 |
附录二: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 | 第222-230页 |
附录三: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 | 第230-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