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分析及转绿型白叶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43页
 第一节 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5-28页
  1 QTL定位研究的原理、方法与应用第15-21页
   ·水稻DNA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第15-16页
   ·QTL定位群体第16-17页
   ·QTL定位原理及分析方法的发展第17-19页
   ·QTL定位统计软件和阈值第19页
   ·从QTL到基因第19-20页
   ·QTL定位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第20-21页
  2 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第21-28页
   ·叶片全氮含量QTL第21-23页
   ·叶绿素含量QTL第23-25页
   ·叶绿素a/b比值QTL第25页
   ·净光合速率QTL第25-26页
   ·蒸腾速率QTL第26页
   ·气孔导度QTL第26页
   ·胞间CO_2浓度QTL第26-27页
   ·与光合功能相关的其它生理性状QTL第27页
   ·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第二节 水稻叶色突变体研究现状第28-42页
  1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类型、表现及相关生理机制第28-31页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第28-31页
   ·叶色突变体的表现及相关生理机制第31页
  2 叶色突变体的产生方法第31-32页
  3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第32页
  4 叶色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第32-38页
   ·四吡咯生物合成受阻第33-34页
   ·叶绿体分化受阻第34-36页
   ·质—核信号转导途径受阻第36页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第36-37页
   ·其它与光系统无直接相关的基因突变第37-38页
  5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38-40页
   ·水稻叶色突变基因遗传定位第38页
   ·水稻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克隆第38-39页
   ·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第39-40页
  6 水稻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第40页
  7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第40-42页
   ·叶色突变可作为标记性状应用于水稻杂交育种第40页
   ·叶色突变可作为形态标记应用于基因定位第40页
   ·叶色突变在高光效育种中的应用第40-41页
   ·叶色突变在光形态建成研究中的应用第41页
   ·叶色突变在叶绿素合成代谢和叶绿体发育研究中的作用第41页
   ·叶色突变在研究质—核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第41-42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2-43页
第二章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第43-5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材料第44页
   ·光合功能相关性状的测定第44-45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检测第45页
 2 结果第45-48页
   ·光合功能相关性状在亲本及RIL群体中的表现第45-46页
   ·QTL分析第46-48页
     ·全氮含量第46-47页
     ·叶绿素a/b比值第47页
     ·叶绿素含量第47-48页
 3 讨论第48-51页
第三章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第51-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2-53页
   ·材料第52页
   ·光合功能相关性状的测定第52-53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检测第53页
 2 结果第53-55页
   ·光合功能相关性状在亲本及BIL群体中的表现第54页
   ·QTL分析第54-55页
     ·全氮含量第54页
     ·叶绿素a/b比值第54-55页
     ·叶绿素含量第55页
 3 讨论第55-58页
第四章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QTL第58-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材料第59页
   ·田间种植第59页
   ·性状测定第59-60页
     ·光合参数测定第59-60页
     ·叶绿素与全氮含量的测定第60页
   ·相关分析与QTL检测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的表型分布第60-61页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1页
   ·QTL分析第61-62页
 3 讨论第62-67页
第五章 水稻转绿型白叶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第67-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9-73页
   ·材料种植第69页
   ·DNA提取第69页
   ·分子标记检测第69-71页
     ·试剂第69-70页
     ·SSR标记分析中PCR反应第70页
     ·SSR标记的PCR产物检测第70-71页
   ·突变基因定位第71-72页
     ·突变基因初步定位第71页
     ·突变基因的进一步定位第71页
     ·利用水稻基因组数据自行开发SSR标记第71页
     ·利用水稻基因组数据自行开发CAPS、dCAPS标记第71-72页
   ·遗传作图第72-73页
   ·候选基因的获得第73页
   ·光合色素测定第73页
   ·叶绿体透射电镜第73页
 2 结果第73-80页
   ·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叶绿体TEM分析第73-76页
   ·遗传分析第76-77页
   ·初步定位第77-78页
   ·精细定位第78页
   ·VWL的候选基因鉴定及初步验证第78-80页
 3 讨论第80-85页
   ·水稻苗期转绿型白叶突变体基因的精细定位第80-81页
   ·图位克隆中候选基因的筛选和鉴定第81-83页
   ·叶绿体发育与叶片发育过程中质-核基因间的精细调控第83-85页
第六章 全文小结第85-89页
 1 全文结论第85-88页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第85页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第85-86页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检测水稻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性状QTL第86页
   ·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分析总结第86-87页
   ·水稻转绿型白叶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第87-88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88-89页
   ·水稻光合功能相关性状QTL分析第88页
   ·克隆到水稻PPR家族的新基因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103页
附表第103-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投稿)的相关论文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频点播系统体系结构和磁盘Cache策略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论中学地理教学和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