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数控技术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 第8-10页 |
| ·国内外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的工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4-18页 |
|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 ·几种典型的开放式控制器规范 | 第14-17页 |
| ·美国的NGC计划 | 第14-15页 |
| ·欧共体的OSACA计划 | 第15-16页 |
| ·日本的OSEC计划 | 第16-17页 |
| ·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策略的选择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基于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硬件构建集成 | 第18-37页 |
| ·数控系统的总体硬件构架 | 第18-19页 |
| ·工业控制计算机选型及通信连接 | 第19-20页 |
| ·PMAC卡的结构、功能及开放性应用 | 第20-26页 |
| ·PMAC卡简介 | 第20页 |
| ·配置的开放性 | 第20-22页 |
| ·PMAC卡的结构 | 第22-23页 |
| ·PMAC卡的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 ·执行功能 | 第24-25页 |
| ·PMAC卡的基本设置与安装 | 第25-26页 |
| ·基于PMAC的伺服系统单元设备选型与整体开发 | 第26-37页 |
| ·数控机床的基本加工过程 | 第26-27页 |
|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方式 | 第27-29页 |
| ·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开发 | 第29-32页 |
| ·伺服驱动器的选型 | 第32-34页 |
| ·检测元件的选型 | 第34-35页 |
| ·主轴调速系统设计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复合控制策略研究 | 第37-52页 |
| ·伺服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37页 |
| ·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等效模型及三环控制形式 | 第37-39页 |
| ·交流伺服系统三环控制器设计 | 第39-42页 |
|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第39-40页 |
| ·速度调节器的设计 | 第40页 |
| ·位置调节器的设计 | 第40-42页 |
| ·自适应整定PID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42-52页 |
| ·自整定PlD算法 | 第42-44页 |
| ·模糊规则表的建立 | 第44-46页 |
| ·在线自整定PID参数工作流程 | 第46-47页 |
|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 第五章 PMAC卡的设置及其实时数据采集 | 第52-64页 |
| ·PMAC卡的I变量设置 | 第52-54页 |
| ·电机I变量设置 | 第53页 |
| ·电机坐标系I变量设置 | 第53-54页 |
| ·PMAC与IPC双端口RAM高速通信开发 | 第54-64页 |
| ·双端 RAM(OPRAM)的通信功能 | 第54-55页 |
| ·双端 RAM的内存地址分配 | 第55-58页 |
| ·主机侧数据的装配收集 | 第58-59页 |
| ·控制面板功能 | 第59-61页 |
| ·固定伺服数据缓冲区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数控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64-77页 |
| ·PMAC的编程软件资源 | 第64-67页 |
| ·变量 | 第64-65页 |
| ·PMAC I/O及内存地址表 | 第65-66页 |
| ·运算符、语句、函数及时钟 | 第66页 |
| ·程序命令 | 第66-67页 |
| ·运动程序设计 | 第67-68页 |
| ·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 第68-69页 |
| ·用户操作界面的开发 | 第69-73页 |
| ·软件开发工具 | 第69页 |
| ·PtalkDT的加入及配置 | 第69-70页 |
| ·初始化程序 | 第70-71页 |
| ·程序上下载 | 第71-72页 |
| ·状态显示模块 | 第72-73页 |
| ·PLC程序的开发 | 第73-77页 |
| ·控制面板(I/O) PLC程序的编写 | 第74-75页 |
| ·手轮功能PLC程序的编写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