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3-4页 |
内容提要 | 第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目前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本文研究的方法、结构和创新 | 第10-13页 |
1、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本文的结构 | 第11页 |
3、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含义 | 第13页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 第13-15页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特点分析 | 第15-19页 |
1、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 | 第15页 |
2、层次分布特点 | 第15-16页 |
3、学科分布特点 | 第16页 |
4、地区分布特点 | 第16-18页 |
5、生源分布特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 第19-24页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定位 | 第19-20页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意义 | 第20-24页 |
1、政治与外交意义 | 第20-21页 |
2、高等教育国际化意义 | 第21-22页 |
3、经济意义 | 第22-23页 |
4、文化交流与传播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之SWOT分析 | 第24-32页 |
一、SWOT分析法的概念 | 第24页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SWOT分析 | 第24-32页 |
1、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优势 | 第24-27页 |
2、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劣势 | 第27-29页 |
3、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机遇 | 第29-30页 |
4、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威胁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战略选择 | 第32-35页 |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32页 |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 第32-33页 |
1、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 第32-33页 |
2、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要纳入国家发展的总战略之中 | 第33页 |
3、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必须树立市场意识 | 第33页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重点战略的分述 | 第35-47页 |
一、学科战略 | 第35-37页 |
1、建立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 第35页 |
2、集中力量建设好重点学科和现有优势学科 | 第35页 |
3、改革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 第35-36页 |
4、重点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投入 | 第36-37页 |
二、品牌战略 | 第37-39页 |
1、品牌战略可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赢得市场 | 第37-38页 |
2、办学质量是维护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的生命线 | 第38-39页 |
3、办学特色是彰显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声誉的重要内容 | 第39页 |
4、提高品牌公关意识,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品牌推广 | 第39页 |
三、市场战略 | 第39-41页 |
1、大力发展语言生,扩大规模 | 第40页 |
2、大力发展学历生,提高层次 | 第40-41页 |
3、以周边国家为主要生源目标市场 | 第41页 |
四、环境战略 | 第41-45页 |
1、制定相关系列政策,建立和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社会化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2、多渠道增加投入,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 第43-44页 |
3、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认证和评估工作 | 第44-45页 |
五、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45-47页 |
1、宏观措施(政府层面) | 第45页 |
2、微观措施(学校层面)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 | 第47-52页 |
一、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第47页 |
二、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优势 | 第47-48页 |
三、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 第48-49页 |
四、上海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战略 | 第49页 |
1、发展目标 | 第49页 |
2、定位 | 第49页 |
五、落实留学生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 | 第49-52页 |
1、强化竞争意识,广开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规模 | 第49-50页 |
2、强化质量意识,做大做强原有优势项目,提升学校品牌 | 第50页 |
3、强化创新意识,依托和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开辟新的特色项目 | 第50-51页 |
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