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 第一章 白粉病菌与其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概述 | 第11-22页 |
| ·禾白粉病菌概述 | 第11-13页 |
| ·白粉病菌侵染寄主的基本过程 | 第13-14页 |
| ·禾白粉菌侵染引起寄主的主要细胞学反应 | 第14-22页 |
| ·细胞质凝聚反应(cytoplasmic aggregation response) | 第15-16页 |
| ·晕环反应(halo response) | 第16页 |
| ·乳突反应(papilla response) | 第16-18页 |
| ·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 第18-20页 |
| ·影响禾白粉病菌侵染的环境因子 | 第20页 |
| ·叶肉细胞与禾白粉病菌侵染的关系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Mlo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 ·mlo基因大麦的抗病性 | 第22-24页 |
| ·Mlo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结构 | 第24-27页 |
| ·Mlo基因在信号传导中可能的功能 | 第27-31页 |
| ·Ror(Required for mlo-specified resistance)基因 | 第28-29页 |
| ·G-蛋白耦合受体蛋白 | 第29-30页 |
| ·钙调素(CAM) | 第30-31页 |
| ·MLO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3-34页 |
| ·实验内容 | 第34-35页 |
| 第二部 实验部分 | 第35-56页 |
| 第四章 大麦Mlo近等基因系对稻瘟病菌侵染的细胞学反应 | 第35-49页 |
| ·材料 | 第35页 |
| ·植物、病原菌及其培养方法 | 第35页 |
| ·显微观察的样品处理 | 第35-36页 |
| ·活性氧检测 | 第35-36页 |
| ·乳突检测 | 第36页 |
| ·超微结构观察的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 ·样品常温包埋 | 第36-37页 |
| ·样品的超薄切片 | 第37页 |
| ·切片的染色 | 第37页 |
| ·超薄切片的观察 | 第37页 |
| ·实验结果 | 第37-46页 |
| ·实验的统计分析依据 | 第37-38页 |
| ·稻瘟病菌侵染的细胞学反应 | 第38页 |
| ·表皮细胞的活性氧积累及乳突反应 | 第38-41页 |
| ·稻瘟病菌与大麦互作中的活性氧积累及细胞过敏性坏死 | 第41-43页 |
| ·稻瘟病菌和大麦互作的超微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不同侵染过程中寄主细胞内活性氧积累 | 第46页 |
| ·活性氧与乳突抗性 | 第46-47页 |
| ·活性氧与过敏性反应 | 第47-48页 |
| ·叶肉细胞的坏死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Mlo基因高效表达下大麦表皮细胞的抗病性分析 | 第49-56页 |
| ·Mlo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4页 |
| ·材料 | 第49-50页 |
| ·试剂 | 第50页 |
| ·载体构建 | 第50-53页 |
| ·基因枪轰击 | 第53-54页 |
| ·显微镜观察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注意点 | 第54页 |
| ·MLO-GFP融合蛋白在大麦表皮细胞中的定位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