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入口是城市设计的延续 | 第8-9页 |
| ·入口是建筑空间的开放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城市中心区 | 第10页 |
| ·建筑入口 | 第10-11页 |
| ·研究运用的方法 | 第11-12页 |
| ·实地考察法 | 第11页 |
| ·实例分析法 | 第11页 |
| ·理论研究法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建筑入口空间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 第12-20页 |
| ·西方和中国建筑入口空间发展演变 | 第12-16页 |
| ·西方建筑入口空间发展回顾 | 第12-14页 |
|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发展特点 | 第14-16页 |
| ·我国建筑入口空间创作现状与反思 | 第16-20页 |
| ·入口空间创作的发展进步 | 第16页 |
| ·现阶段入口空间创作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 第三章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涵构分析 | 第20-33页 |
| ·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20-27页 |
| ·空间的主体——人 | 第20-22页 |
| ·构成的实体要素 | 第22-27页 |
| ·空间功能分析 | 第27-29页 |
| ·过渡功能 | 第27-28页 |
| ·交通功能 | 第28页 |
| ·文化功能 | 第28-29页 |
| ·建筑内部功能的延伸与辅助 | 第29页 |
| ·空间形态控制分析 | 第29-33页 |
| ·空间整合 | 第29-30页 |
| ·空间尺度 | 第30-31页 |
| ·空间层次 | 第31-32页 |
| ·空间文脉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公共建筑入口设计目标和方法 | 第33-53页 |
| ·设计目标 | 第33-35页 |
| ·整体性 | 第33页 |
| ·复合性 | 第33-34页 |
| ·归属性 | 第34页 |
| ·开放性 | 第34页 |
| ·可识别性 | 第34-35页 |
| ·文化性 | 第35页 |
| ·设计方法 | 第35-53页 |
| ·确定布局形式——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 第35-38页 |
| ·组织空间层次与序列——实现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 | 第38-44页 |
| ·控制空间尺度——注重人性感知 | 第44-46页 |
| ·烘托环境气氛——创造建筑表情 | 第46-53页 |
| 第五章 不同功能类型公共建筑入口设计分析 | 第53-75页 |
| ·文化观演建筑 | 第53-56页 |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53-54页 |
| ·交通与停留状况分析 | 第54-55页 |
| ·我国观演建筑入口空间现存的不足 | 第55页 |
| ·观演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段 | 第55-56页 |
| ·商业建筑 | 第56-65页 |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56-58页 |
| ·交通与停留状况分析 | 第58-60页 |
| ·商业建筑空间的发展反思 | 第60-61页 |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段 | 第61-65页 |
| ·旅馆办公建筑 | 第65-69页 |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65-66页 |
| ·交通与停留状况分析 | 第66-67页 |
| ·旅馆办公建筑入口空间现状和不足 | 第67页 |
| ·旅馆、办公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段 | 第67-69页 |
| ·综合体建筑 | 第69-75页 |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69-71页 |
| ·交通与停留状况分析 | 第71-72页 |
| ·综合体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段 | 第72-75页 |
| 结语: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75-77页 |
| 体现人的精神需求 | 第75页 |
| 体现地域特色 | 第75页 |
| 与新技术的发展同步 | 第75-76页 |
| 开放型、公共性入口空间出现 | 第76-77页 |
| 图表来源 | 第77-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