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理论论文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一、导论第1-20页
 (一) 选题意义第13-16页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第16-17页
 (三) 本文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 本文的新意、独立见解及不足之处第18-20页
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空间理论渊源第20-35页
 (一) 城市空间的涵义第20-22页
  1、起源第20页
  2、西方学者关于城市空间概念的研究第20-21页
  3、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角度第21-22页
 (二) 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第22-24页
  1. V.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22页
  2. 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22-23页
  3. W.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第23页
  4. A.廖什的经济地景理论第23-24页
 (三) 人文区位学派的空间理论第24-28页
  1、基本观念第24页
  2、古典人文区位理论第24-27页
  3、新人文区位学理论第27-28页
 (四)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空间理论第28-29页
 (五) 其他后续学派的空间理论第29-31页
  1、行为学派的空间理论第30页
  2、空间分析学派的空间理论第30页
  3、“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理论第30-31页
 (六) 各流派空间理论评述第31-35页
  1、古典区位理论与居住空间分异第31页
  2、人文区位学派与居住空间分异第31-32页
  3、新古典主义学派与居住空间分异第32-33页
  4、其他空间学派与居住空间分异第33-34页
  5、本文的居住空间分异分析框架第34-35页
三、城市居住的空间分异研究第35-47页
 (一) 城市住宅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第35-36页
  1、城市经济对住宅市场的影响第35-36页
  2、住宅市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第36页
 (二)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经济的关系第36-37页
  1、从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看第36-37页
  2、从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看第37页
  3、从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看第37页
 (三) 我国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现实背景第37-38页
  1、多层次居住区分化为居住空间分异提供了物质条件第37-38页
  2、住房商品化为居住空间分异提供了政策条件第38页
  3、不同收入人群的分化为居住空间分异提供了经济背景第38页
 (四)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第38-41页
  1、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38-39页
  2、自然地貌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39页
  3、交通可达性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39-40页
  4、家庭收入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40页
  5、环境偏好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40-41页
  6、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41页
  7、地价及其变动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第41页
 (五)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模型第41-47页
  1、迁居与居住选择的行为模型第42页
  2、居住区位选择的重力和熵模型第42-43页
  3、居住区位选择的随机效用模型第43-44页
  4、居住区位选择的宏观经济平衡和统计模型第44-45页
  5、居住区位选择的基于Hedonic 的多元Logit 模型第45-47页
四、成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第47-73页
 (一) 成都市的基本经济特征第47-51页
  1、成都经济概况第47-48页
  2、成都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第48-51页
 (二) 成都住宅市场发展总体情况第51-55页
  1、成都住宅市场以城区住宅为主第51-53页
  2、各物业供销结构,住宅是成都房地产市场绝对的主体第53-54页
  3、住宅交易价格结构以中等偏高价格为主第54页
  4、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土地楼面面积供应急剧增加第54-55页
 (三) 成都住宅区位的发展格局第55-60页
  1、住宅空间圈层式向外扩展,目前主力发展区域为二环至三环之间第55-56页
  2、住宅开发方位差别大,城南城西明显快于城东和城北第56-57页
  3、住宅开发沿主要交通线呈放射状发展第57-58页
  4、发展最快的几大区域第58-59页
  5、成都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第59-60页
 (四) 成都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第60-64页
  1、方位上的居住空间分异第61-62页
  2、环域上的居住空间分异第62-63页
  3、居住空间分异的流动性第63-64页
 (五) 基于HEDONIC的多元LOGIT 模型对成都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第64-73页
  1、变量设置第64页
  2、模型构建第64-65页
  3、数据取得第65-66页
  4、参数估计第66-67页
  5、模型的经济意义第67-73页
五、政策建议第73-79页
 (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73-76页
  1、加快重要轴线大众捷运系统建设第73-75页
  2、加快东、南、西、北四个新城的建设,特别是东部新城和北部新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第75页
  3、加大市政绿地、市政公园等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第75-76页
 (二) 增加普通住宅供应第76-77页
  1、加大城东、城北旧城改造力度第76页
  2、合理控制招拍挂交易土地的规模,促使开发商加快开发速度第76-77页
  3、合理制定居住用地的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市区全面放开容积率第77页
  4、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并合理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区位第77页
 (三)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第82-93页
后记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安全区域及临床应用
下一篇:西安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