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1页
   ·研究背景第8-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1页
     ·研究目的第9页
     ·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1-21页
   ·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第11-17页
     ·人际信任概念的界定第11-13页
     ·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第13-15页
     ·人际信任的测量工具第15-17页
   ·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第17-19页
     ·社会支持的界定第17页
     ·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第19-21页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第19-20页
     ·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21-24页
   ·研究假设第21页
   ·受试者选择第21-22页
   ·测量工具第22-23页
     ·人际信任量表(TS)第22页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第22页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第22-23页
   ·施测方法与程序第23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24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第24-38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基本情况第24-34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年龄差异第25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第25-26页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专业差异第26-27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生源来源差异第27-28页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第28-29页
     ·是否成长与单亲家庭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第29页
     ·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的差异第29-31页
     ·不同生活费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第31-32页
     ·是否为学生会干部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第32-33页
     ·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的差异第33页
     ·不同主观幸福感程度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的差异第33-34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第34-38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第34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34-35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35-36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对人际信任的回归分析第36-38页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第38-48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第38-45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分析第38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第38页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年龄差异第38-39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第39-40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专业间的差异性分析第40-41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第41-42页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比较第42页
     ·是否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比较第42-43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性分析第43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在月生活费上的差异性分析第43-44页
     ·是否为学生会干部的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第44-45页
   ·民办高校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探讨第45-48页
     ·民办高校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第45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第45-46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第46页
     ·民办高校专科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对其人际信任水平的预测第46-48页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第48-50页
   ·本研究的结论第48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攻击性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初探
下一篇:论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解构--《马克思的幽灵》的深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