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概论 | 第8-14页 |
| ·人才的重要性 | 第8-9页 |
| ·研究人才流动有什么意义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人才流动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 ·本文中的一些概念 | 第12-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4-17页 |
| ·国内对人才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14-16页 |
| ·国内对人才流动的统计性研究 | 第16-17页 |
|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7-22页 |
| ·国外对人才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 ·国外对人才流动的统计性研究 | 第20-22页 |
| 第3章 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 第22-32页 |
| ·如何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 第22页 |
| ·用相关理论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 第22-25页 |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4页 |
| ·克莱顿·爱尔德佛的ERG 理论 | 第24-25页 |
| ·用需求层次理论和ERG 理论归纳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 | 第25页 |
| ·用统计资料分析人才的个人需求 | 第25-29页 |
|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 | 第26-28页 |
| ·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调查 | 第28-29页 |
| ·利用统计资料分析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 | 第29页 |
| ·定义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 第29-32页 |
| 第4章 构建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指标体系 | 第32-40页 |
| ·生活质量研究的简介 | 第32页 |
| ·建立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2-34页 |
| ·构建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 ·利用指标体系计算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37-40页 |
| 第5章 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计算和分析 | 第40-64页 |
| ·选择哪些城市 | 第40页 |
| ·定义城市对人才的相对吸引力 | 第40-41页 |
| ·如何计算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相对吸引力 | 第41-42页 |
| ·计算全国城市平均的和三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 第42-50页 |
| ·各种数据 | 第42-46页 |
| ·进行计算 | 第46-49页 |
| ·得分情况 | 第49-50页 |
| ·相对吸引力与其它变量的关系——以上海市为例 | 第50-56页 |
| ·城市的人才总量、该城市的相对吸引力、全国的人才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50-53页 |
| ·验证 | 第53-56页 |
| ·城市对人才吸引力中的高级吸引力和低级吸引力 | 第56-64页 |
| ·相对低级吸引力和相对高级吸引力 | 第57页 |
| ·计算低级、高级吸引力和相对低级、相对高级吸引力 | 第57-64页 |
| 第6章 各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情况分析 | 第64-72页 |
| ·上海、武汉、西安的相对人才吸引力变化图 | 第64-65页 |
| ·上海市吸引人才状况的分析 | 第65-67页 |
| ·上海市简介 | 第65-66页 |
| ·上海在吸引人才中的优势与劣势 | 第66-67页 |
| ·武汉市吸引人才状况的分析 | 第67-69页 |
| ·武汉市简介 | 第67页 |
| ·武汉在吸引人才中的优势与劣势 | 第67-69页 |
| ·西安市吸引人才状况的分析 | 第69-72页 |
| ·西安市简介 | 第69-70页 |
| ·西安市在吸引人才中的优势与劣势 | 第70-72页 |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2-78页 |
| ·结论 | 第72页 |
| ·政策建议 | 第72-78页 |
| ·中国政府对人才的管理 | 第72-75页 |
| ·关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 | 第75页 |
| ·关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 | 第75-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