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以时文为南曲”辨 | 第10-29页 |
第一节 “前场”、“后场”考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关于前场语 | 第13-17页 |
第三节 “其弊起自《香囊记》”辨析 | 第17-22页 |
第四节 明代前中期八股文与文学之关系 | 第22-29页 |
第二章 《香囊记》说理倾向与八股文的关系 | 第29-43页 |
第一节 《香囊记》之“识义”与八股文之识义 | 第29-32页 |
第二节 《香囊记》的说理倾向与八股文之“谈理似论” | 第32-36页 |
第三节 从三记创作观念的比较看邵璨对八股文的选择 | 第36-43页 |
第三章 《香囊记》中的前场语 | 第43-59页 |
第一节 《香囊记》中的经史语 | 第43-47页 |
第二节 《香囊记》中的传注语 | 第47-55页 |
第三节 八股文的守经遵注及对邵璨的影响 | 第55-59页 |
第四章 《香囊记》的二重代言与八股文之代言 | 第59-72页 |
第一节 关于代言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香囊记》代言的特点 | 第60-66页 |
第三节 《香囊记》第二重代言与八股文之代言 | 第66-72页 |
第五章 《香囊记》用典与八股文的用典 | 第72-82页 |
第一节 戏曲中的用事 | 第72-73页 |
第二节 《香囊记》用事的特点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八股文的用典及其与《香囊记》的关系 | 第76-82页 |
第六章 《香囊记》前腔式对偶与八股文之“体用排偶” | 第82-94页 |
第一节 邵璨对前腔体制的改造 | 第82-86页 |
第二节 《香囊记》对偶的形式特点 | 第86-88页 |
第三节 八股文对偶的形式特点 | 第88-90页 |
第四节 《香囊记》的意对与八股文的意对 | 第90-94页 |
余论 | 第94-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