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CORBA的实时调度技术研究--动态调度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对象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8-9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第9页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9-11页
第二章 中间件及CORBA第11-20页
 §2.1 中间件第11-12页
  §2.1.1 中间件的定义第11页
  §2.1.2 中间件的分类第11-12页
 §2.2 CORBA第12-14页
  §2.2.1 对象模型体系结构(OMA)第12-13页
  §2.2.2 CORBA组件第13页
  §2.2.3 CORBA用于实时环境的局限性第13-14页
 §2.3 CORBA的实时扩展第14-16页
  §2.3.1 实时CORBA概述第14-15页
  §2.3.2 CORBA的实时扩展第15-16页
 §2.4 CORBA的实时扩展描述第16-19页
  §2.4.1 RTCORBA::RTORB第16页
  §2.4.2 RTCORBA::Threadpool第16-17页
  §2.4.3 RTCORBA::Priority第17页
  §2.4.4 引入同步和调度服务机制第17-19页
  §2.4.5 QoS属性框架的支持第19页
 §2.5 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实时系统中实时调度技术研究第20-27页
 §3.1 实时系统介绍第20-21页
  §3.1.1 实时系统的特征第20-21页
  §3.1.2 实时的模式和时限表达方式第21页
 §3.2 实时调度的实质第21-22页
 §3.3 实时调度算法类型第22-23页
  §3.3.1 按问题分类第22页
  §3.3.2 按系统分类第22页
  §3.3.3 按可否抢占分类第22-23页
  §3.3.4 按实时性要求分类第23页
 §3.4 单处理器实时调度第23-25页
  §3.4.1 静态调度第23-24页
  §3.4.2 动态调度第24-25页
  §3.4.2 混合调度第25页
 §3.5 多处理器实时调度第25-26页
  §3.5.1 静态调度第25页
  §3.5.2 动态调度第25-26页
 §3.6 分布式实时调度第26页
 §3.7 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实时CORBA中动态调度服务研究第27-35页
 §4.1 实时调度服务(RTSS)第27-28页
  §4.1.1 RTSS的作用第27页
  §4.1.2 静态调度第27页
  §4.1.3 动态调度第27-28页
 §4.2 动态调度服务(DSS)第28-31页
  §4.2.1 DSS的特征第28页
  §4.2.2 DSS要点分析第28-31页
 §4.3 调度策略分析第31-34页
  §4.3.1 固定优先级调度(Fix Priority Scheduling,FP)第31-32页
  §4.3.2 最早死线优先调度(Earliest Deadline First,EDF)第32-33页
  §4.3.3 最短空闲时间优先调度(Least Laxity First,LLF)第33页
  §4.3.4 最紧急优先调度(Maximum Urgency First,MUF)第33-34页
 §4.4 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应用实例第35-53页
 §5.1 DSS的设计思想第35-37页
  §5.1.1 DSS的整体设计思想第35-36页
  §5.1.2 DSS的模块化划分第36-37页
 §5.2 DSS的模块化实现第37-50页
  §5.2.1 DSS调度模块的实现第37-44页
  §5.2.2 DSS派发模块的实现第44-50页
 §5.3 调度模块与派发模块的协同工作第50-51页
 §5.4 DSS与实时CORBA系统的集成第51-52页
 §5.5 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性能测试第53-60页
 §6.1 rtORB实时性能测试第53-55页
  §6.1.1 本地操作中调用时延测试第53-55页
  §6.1.2 网络环境下调用的时延测试第55页
 §6.2 DSS性能测试第55页
  §6.2.1 测试硬件环境第55页
  §6.2.2 测试软件环境第55页
 §6.3 调度策略测试比较第55-57页
  §6.3.1 测试的方法第56页
  §6.3.2 测试结果比较第56-57页
 §6.4 集成DSS的rtORB前后性能比较第57-58页
 §6.5 rtORB与TAO的实时性能比较第58-59页
 §6.6 小结第59-60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进一步的工作第60-61页
 §7.1 全文总结第60页
 §7.2 进一步的工作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作者在攻硕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理念的渗透与文化融合研究
下一篇:黄河干流河南段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