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重申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三维可视化”一词的由来 | 第10-11页 |
| 1.2 仿真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 1.2.1 模拟仿真的发展 | 第11页 |
| 1.2.2 数字仿真的发展 | 第11-12页 |
| 1.3 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的特点 | 第12-16页 |
| 1.3.1 三维可视化仿真的定义 | 第12页 |
| 1.3.2 三维可视化仿真与传统仿真建模的区别 | 第12-13页 |
| 1.3.3 三维可视化仿真与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 第13-16页 |
| 1.4 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电行业的应用 | 第16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2 水电机组维修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 第17-24页 |
| 2.1 国外维修体制的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 2.1.1 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 2.1.2 国外设备维修体制的现况 | 第18-20页 |
| 2.2 国内水电机组维修体制的现状 | 第20-22页 |
| 2.3 可视化技术在水电机组状态检修中的地位 | 第22-24页 |
| 3 三维可视化建模的计算机图形学原理 | 第24-46页 |
| 3.1 图形的生成 | 第24-32页 |
| 3.1.1 由点到线的生成算法 | 第24-26页 |
| 3.1.2 Bezier方法 | 第26-29页 |
| 3.1.3 B样条方法 | 第29-30页 |
| 3.1.4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 | 第30-32页 |
| 3.2 图形变换 | 第32-39页 |
| 3.2.1 图形变换的数学基础 | 第32页 |
| 3.2.2 窗口视图的变换 | 第32-33页 |
| 3.2.3 图形的几何变换方法 | 第33-35页 |
| 3.2.4 投影变换 | 第35-39页 |
| 3.3 图形裁剪与消隐处理 | 第39-44页 |
| 3.3.1 图形裁剪 | 第39-43页 |
| 3.3.2 消隐处理 | 第43-44页 |
| 3.4 图形明暗及色彩处理 | 第44-46页 |
| 4 三维可视化软件与图形接口 | 第46-57页 |
| 4.1 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接口与高级三维软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 4.2 OpenGL图形接口知识 | 第47-50页 |
| 4.3 三维可视化建模应用软件的特点及选择 | 第50-52页 |
| 4.3.1 高级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在三维可视化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 4.3.2 高级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51-52页 |
| 4.4 3D MAX中的三维可视化 | 第52-57页 |
| 4.4.1 3D MAX的特点 | 第52-53页 |
| 4.4.2 3D MAX中实现三维可视化的可能性分析 | 第53-55页 |
| 4.4.3 3D MAX中实现三维可视化生成过程简介 | 第55-56页 |
| 4.4.4 3D MAX中三维可视化实现手段 | 第56-57页 |
| 5 三维可视化仿真在水电机组检修系统中的实现 | 第57-86页 |
| 5.1 水电机组检修系统需求分析 | 第57-66页 |
| 5.1.1 水电设备可视化描述 | 第57-59页 |
| 5.1.2 资料组织和分类 | 第59-61页 |
| 5.1.3 诊断与维护分析 | 第61-62页 |
| 5.1.4 水电机组系统结构分析 | 第62-66页 |
| 5.2 设备3D实体可视化建模 | 第66-72页 |
| 5.2.1 零部件建模 | 第68-69页 |
| 5.2.2 零部件装配 | 第69-72页 |
| 5.3 设备数字特性建模 | 第72-74页 |
| 5.4 信息映射 | 第74-76页 |
| 5.4.1 运行信息映射 | 第75页 |
| 5.4.2 状态信息映射 | 第75-76页 |
| 5.5 水电设备多媒体资料数据处理 | 第76-78页 |
| 5.6 系统管理软件 | 第78-80页 |
| 5.6.1 设备技术资料查阅软件 | 第79页 |
| 5.6.2 设备技术资料维护软件 | 第79-80页 |
| 5.6.3 操作制度 | 第80页 |
| 5.7 三维实体模型在检修信息系统中的实现 | 第80-8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