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及分析 | 第1-12页 |
1.1 银行经营模式的含义 | 第6页 |
1.2 美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 | 第6-8页 |
1.2.1 “大萧条”前后美国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 第6-7页 |
1.2.2 美国银行现代经营模式 | 第7-8页 |
1.3 英国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 | 第8-9页 |
1.4 德国银行经营模式 | 第9-10页 |
1.5 日本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 | 第10-12页 |
第2章 关于分业、混业经营模式的理论争议 | 第12-21页 |
2.1 两种经营模式各自的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1 资产管理理论 | 第12页 |
2.1.2 转移理论 | 第12页 |
2.1.3 预期收入理论 | 第12-13页 |
2.2 关于风险的争论 | 第13-15页 |
2.3 关于效率的争论 | 第15-16页 |
2.4 关于银企关系的争论 | 第16-17页 |
2.5 关于经营收益的争论 | 第17-21页 |
第3章 我国现行分业经营模式 | 第21-31页 |
3.1 中央银行体制及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 | 第21-22页 |
3.2 实际上的混业经营阶段 | 第22-24页 |
3.3 分业模式的最终确立 | 第24-27页 |
3.4 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因 | 第27-31页 |
3.4.1 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 | 第28页 |
3.4.2 金融机构大多缺乏风险意识,内控制度不健全 | 第28-29页 |
3.4.3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 | 第29页 |
3.4.4 金融风险监管能力及经验不足 | 第29-30页 |
3.4.5 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需要 | 第30-31页 |
第4章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趋势 | 第31-41页 |
4.1 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强烈推动力 | 第31-35页 |
4.1.1 应对加入 WTO后的竞争 | 第31-33页 |
4.1.2 应对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 第33-34页 |
4.1.3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 第34-35页 |
4.2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 第35-36页 |
4.2.1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有预留的操作空间 | 第35-36页 |
4.2.2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第36页 |
4.2.3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 第36页 |
4.3 国有商业银行与证券及保险机构的合作 | 第36-39页 |
4.3.1 银证合作的内容 | 第36-37页 |
4.3.2 我国目前银行和证券公司合作的现状 | 第37-39页 |
4.4 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 | 第39-41页 |
4.4.1 简单代理型 | 第39页 |
4.4.2 互惠互利型 | 第39页 |
4.4.3 创新服务型 | 第39-40页 |
4.4.4 全面合作型 | 第40-41页 |
第5章 混业经营模式具体形式——金融控股公司 | 第41-50页 |
5.1 混业经营的形式 | 第41页 |
5.2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形式 | 第41-44页 |
5.2.1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 第42页 |
5.2.2 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 | 第42-44页 |
5.3 国有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途径 | 第44-50页 |
5.3.1 并购 | 第44页 |
5.3.2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路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