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引论 | 第12-35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目的和意义 | 第13-20页 |
二、学界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20-29页 |
三、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第一章 文化视野:追寻学校体育真谛的坚实基点 | 第35-65页 |
一、人与文化 | 第35-42页 |
(一) 人:文化之主体 | 第35-39页 |
(二) 文化: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 | 第39-42页 |
二、人与体育关系的理解 | 第42-50页 |
(一) 体育的属人性 | 第42-44页 |
(二) 体育的人为性 | 第44-46页 |
(三) 体育的为人性 | 第46-50页 |
三、体育作为一种文化 | 第50-59页 |
(一)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 第50-51页 |
(二) 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 | 第51-54页 |
(三) 体育是一种精神文化 | 第54-56页 |
(四) 体育是一种行为文化 | 第56-57页 |
(五) 体育是一种审美文化 | 第57-59页 |
四、体育:人的一种文化实践 | 第59-65页 |
第二章 历史回顾:学校体育“人的失落”的演进轨迹” | 第65-86页 |
一、体育中“人的失落”在西方的发展轨迹 | 第65-74页 |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人的失落”的开始 | 第66-69页 |
(二) 中世纪:抑人扬神,体育“人的失落”的极端形态 | 第69-71页 |
(三) 近代以来:体育“人的失落”的回归与疏离 | 第71-74页 |
二、体育中“人的失落”在中国的沿革 | 第74-86页 |
(一) 先秦时代至鸦片战争以前:以心抑身、教化本体,对人生命的轻视和压抑 | 第74-79页 |
(二) 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西方体育的传入和工具本体、军国民体育的出现 | 第79-82页 |
(三)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政治化倾向与知识本位,导致体育“人的失落” | 第82-83页 |
(四) 改革开放时期:人文体育思想的兴起与体育“人的失落”的冲突与整合 | 第83-86页 |
第三章 现实检审:学校体育“人的失落”的表征及根源 | 第86-114页 |
一、学校体育“人的失落”的现状审视 | 第86-99页 |
(一) 生命本体漠视—体育本质的遮蔽 | 第86-90页 |
(二) 目的要求齐一—抹杀个性的教学 | 第90-92页 |
(三) 内容枯燥乏味—知识本位的课程观 | 第92-93页 |
(四) 师生关系异化—体育教师角色的错位 | 第93-94页 |
(五) 课堂管理专制—压抑自由的教学 | 第94-96页 |
(六) 现实生活脱节—体育与生活的割裂 | 第96-99页 |
二、学校体育“人的失落”之根源 | 第99-114页 |
(一) 社会本位论—人的理念的缺失 | 第99-100页 |
(二) 价值取向偏差—人文的迷失 | 第100-105页 |
(三) 目标偏移—人的主体性的失落 | 第105-111页 |
(四) 形神相离—人的整体性的消解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 理性探析:学校体育的本质和特征 | 第114-157页 |
一、中外思想家对体育的祈求与追寻 | 第114-131页 |
(一) 西方的探寻 | 第114-120页 |
(二) 中国的探寻 | 第120-127页 |
(三) 对体育概念及其本质的不同认识 | 第127-131页 |
二、时代的呼唤 | 第131-140页 |
(一) 时代发展对健康的定位 | 第131-136页 |
(二) 当今教育思潮对人的关注 | 第136-140页 |
三、学校体育本质确认 | 第140-151页 |
(一) 确定学校体育本质的理论依据 | 第140-143页 |
(二) 健康与生命展现: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 | 第143-148页 |
(三) 文化体育理念的提出 | 第148-151页 |
四、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 第151-157页 |
(一) 整体健康性 | 第151页 |
(二) 精神生成性 | 第151-152页 |
(三) 身体体验性 | 第152-153页 |
(四) 游戏自足性 | 第153-155页 |
(五) 自由愉悦性 | 第155-157页 |
第五章 重建前喻:文化视域下学校体育的理论新构 | 第157-188页 |
一、满足需要:学校体育的价值建构 | 第157-168页 |
(一) 学校体育的文化价值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157-162页 |
(二) 人的体育需要及其表现特征 | 第162-165页 |
(三) 尊重人的不同需要 | 第165-168页 |
二、“人是目的”,学校体育的目标建构 | 第168-180页 |
(一) 体育以人为出发点 | 第168-171页 |
(二) 确定学校体育目标涉及到的问题 | 第171-176页 |
(三) 学校体育目标文化建构取向 | 第176-180页 |
三、人是主体:学校体育的主体建构 | 第180-188页 |
(一) 主体人的特性解析 | 第181-185页 |
(二) 学校体育的主体性追求 | 第185-188页 |
第六章 实践策略:作为“文化体育”之学校体育的构想 | 第188-216页 |
一、重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体系 | 第188-206页 |
(一) 促进体育文化精神的提升 | 第188-190页 |
(二) 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 第190-193页 |
(三) 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 第193-197页 |
(四) 重视体育课堂的生活重建 | 第197-201页 |
(五) 建设“文化型”教师队伍 | 第201-206页 |
二、文化视野下学校体育课程重构策略 | 第206-216页 |
(一) 在指导思想上,关注人的完整发展,注重课程的完整性 | 第206-209页 |
(二) 在课程目标上,着眼学生健康促进,突出课程功能的综合性 | 第209-211页 |
(三) 在课程内容上,注意课程内容选择性、丰富性 | 第211-212页 |
(四) 在课程实施上,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建构能力 | 第212-214页 |
(五) 在课程结构上,做到学科体育课程与活动体育课程统一 | 第214-215页 |
(六) 在课程范畴上,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 第215-216页 |
结语: 学校体育的文化还原和人本彰显 | 第216-220页 |
附录一: 学校体育课程观调查问卷 | 第220-222页 |
附录二: 教师体育课程观调查问卷 | 第222-2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4-2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239-240页 |
后记 | 第240-243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