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 第13-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5 本文研究拟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生态河岸带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 第27-41页 |
2.1 生态河岸带的内涵及定义 | 第27-28页 |
2.2 生态河岸带的特征 | 第28-29页 |
2.3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 | 第29-33页 |
2.4 生态河岸带的类型及功能区划 | 第33-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 第41-60页 |
3.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特点 | 第41-45页 |
3.2 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3.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46-47页 |
3.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3.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60页 |
第四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第60-83页 |
4.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0-63页 |
4.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 | 第63-65页 |
4.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65-69页 |
4.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基础模型 | 第69-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的耦合 | 第83-105页 |
5.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耦合的内容 | 第83-84页 |
5.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据类型及来源 | 第84-86页 |
5.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数据库的设计 | 第86-92页 |
5.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模型在 GIS中的存取方式 | 第92-96页 |
5.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信息的 GIS可视化 | 第96-99页 |
5.6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 GIS的设计与实现 | 第99-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 第105-134页 |
6.1 淮河入江水道的概况 | 第105-106页 |
6.2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的概况 | 第106-112页 |
6.3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 第112-127页 |
6.4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 | 第127-13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5-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
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46-147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147页 |
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