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9页 |
| ·外来植物入侵的危害 | 第14页 |
| ·AM 真菌的作用 | 第14-19页 |
|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 | 第1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黄顶菊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AM 真菌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黄顶菊根围土壤 AM 真菌多样性 | 第23-30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 ·样品 DNA 的提取与 Nested PCR | 第24-25页 |
| ·DGGE 图谱分析 | 第25-26页 |
| ·AM 真菌群落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AM 真菌在水分胁迫下对黄顶菊生长的影响 | 第30-38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0-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不同水分条件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水分条件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水分条件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水分条件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水分条件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全 N、P 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AM 真菌在不同施磷水平下对黄顶菊生长的影响 | 第38-45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施磷水平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施磷水平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施磷水平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施磷水平和 AM 真菌对黄顶菊全 N、P 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AM 真菌对黄顶菊与反枝苋种间竞争的影响 | 第45-52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材料与处理 | 第45-46页 |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种植比例和 AM 真菌对植株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种植比例和 AM 真菌对植株生长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种植比例和 AM 真菌对植株 N、P 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种植比例和 AM 真菌对植物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展望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 硕士阶段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