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国内外小麦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国外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历史和现状 | 第10-11页 |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历史和现状 | 第11-12页 |
·小麦品质概述 | 第12-22页 |
·小麦营养品质 | 第12页 |
·小麦的加工品质 | 第12-22页 |
·小麦品质育种 | 第22-24页 |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 | 第22页 |
·HMW- GS品质效应的研究 | 第22-24页 |
·小麦谷蛋白测定方法 | 第24-30页 |
·谷蛋白含量直接测定方法 | 第24-27页 |
·小麦谷蛋白含量间接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 第31-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材料 | 第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小麦籽粒物理品质——容重 | 第32页 |
·蛋白质品质 | 第32-33页 |
·粉质参数 | 第33页 |
·拉伸参数 | 第33-36页 |
·综合评述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谷蛋白溶涨指数与微量 SDS沉淀值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系 | 第39-46页 |
·前言 | 第39-40页 |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材料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小麦品种(系)的微量 SDS沉淀值 | 第42-44页 |
·小麦品种(系)的谷蛋白溶涨指数(SIG) | 第44页 |
·小麦谷蛋白溶涨指数(SIG)与微量 SDS沉淀值的关系 | 第44页 |
·谷蛋白溶涨指数(SIG)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系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46-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材料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 | 第49-51页 |
·HMW-GS的等位变异与频率 | 第51页 |
·亚基14+15 2+10 5+12的评分 | 第51-54页 |
·亚基评分与品质的关系 | 第54页 |
·HMW-GS评分与 SIG值的关系研究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早代选育体系的探讨 | 第56-59页 |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现状 | 第56-57页 |
·选育高产强筋小麦品种的途径 | 第57-59页 |
·要有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 | 第57页 |
·获得高产强筋后代 | 第57-58页 |
·构建早代选择体系 | 第58页 |
·早代选择的优点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