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堆积(填)体斜坡失稳模式 | 第11-12页 |
1.2.2 堆积(填)体斜坡变形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堆积(填)体斜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3-15页 |
1.2.4 蓄水条件下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 | 第15-16页 |
1.2.5 堆积(填)体斜坡变形破坏时间效应研究 | 第16-17页 |
1.2.6 堆积(填)体斜坡变形稳定性动力分析 | 第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0-22页 |
2 西南地区堆积(填)体斜坡特征及其失稳控制因素研究 | 第22-37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堆积(填)体斜坡成因类型 | 第22-23页 |
2.3 堆积(填)体斜坡特征 | 第23-29页 |
2.3.1 滑坡堆积体斜坡特征 | 第23-26页 |
2.3.2 崩塌堆积体斜坡斜坡特征 | 第26-28页 |
2.3.3 人工堆填体斜坡特征 | 第28-29页 |
2.4 堆积(填)体斜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 | 第29-31页 |
2.4.1 滑坡堆积体斜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 | 第29-30页 |
2.4.2 崩塌堆积体斜坡变形破坏主要控制因素 | 第30-31页 |
2.4.3 人工堆填体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31页 |
2.5 堆积(填)体斜坡基本失稳方式 | 第31-35页 |
2.5.1 滑坡堆积体斜坡基本失稳模式 | 第31-32页 |
2.5.2 崩塌堆积体斜坡基本失稳模式 | 第32-34页 |
2.5.3 人工堆填体斜坡基本失稳模式 | 第34-35页 |
2.6 小结 | 第35-37页 |
3 复杂地基条件下人工高填方斜坡稳定性研究 | 第37-54页 |
3.1 概述 | 第37-38页 |
3.2 高填方环境地质条件概况 | 第38页 |
3.3 高填方地基特性 | 第38-42页 |
3.3.1 场区基岩结构及其风化特征 | 第38-39页 |
3.3.2 残积粉土、粘土的发育分布特征 | 第39页 |
3.3.3 混合土的结构及发育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3.4 地基土力学特性及其参数评价 | 第40-42页 |
3.4 场区地基及高填方斜坡稳定性分析 | 第42-45页 |
3.4.1 高填方场区地基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42-43页 |
3.4.2 场区地基及高填方斜坡稳定性的二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43-44页 |
3.3.3 场区地基及高填方体稳定性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44-45页 |
3.5 高填方变形及稳定性三维数值分析 | 第45-52页 |
3.5.1 FLAC-3D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3.5.2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5.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49-52页 |
3.6 小结 | 第52-54页 |
4 人工高填方斜坡变形及稳定性的动力分析 | 第54-67页 |
4.1 概述 | 第54页 |
4.2 斜坡变形及稳定性地震反应 | 第54-56页 |
4.2.1 地震力的作用 | 第54-55页 |
4.2.2 动力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4.3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第56-57页 |
4.4 研究区构造地质背景 | 第57-58页 |
4.5 人工地震动的合成 | 第58-59页 |
4.6 FLAC-3D动力分析方法 | 第59-62页 |
4.6.1 动荷载输入 | 第60页 |
4.6.2 阻尼设定 | 第60-61页 |
4.6.3 迭代时步的确定 | 第61-62页 |
4.7 高填方变形及稳定性的 FLAC-3D动力分析 | 第62-65页 |
4.7.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4.7.2 参数取值 | 第63页 |
4.7.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3-65页 |
4.8 小结 | 第65-67页 |
5 崩塌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的空间效应研究 | 第67-80页 |
5.1 概述 | 第67-68页 |
5.2 堆积体斜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68-69页 |
5.3 堆积体下覆基岩表面起伏特征 | 第69页 |
5.4 崩塌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 第69-70页 |
5.5 崩塌堆积体变形的空间效应的地质分析 | 第70-71页 |
5.6 变形空间效应的三维数值分析 | 第71-77页 |
5.6.1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6.2 开挖前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第72-74页 |
5.6.3 堆积体开挖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第74-77页 |
5.7 堆积体斜坡最危险滑动范围的搜索 | 第77-78页 |
5.8 堆积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78页 |
5.9 小结 | 第78-80页 |
6 蓄水条件下滑坡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 | 第80-107页 |
6.1 概述 | 第80-81页 |
6.2 GMD模型及其建立过程 | 第81-83页 |
6.2.1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82页 |
6.2.2 岩土体力学特性研究 | 第82页 |
6.2.3 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数值模拟 | 第82页 |
6.2.4 GMD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6.3 库水作用模式 | 第83-85页 |
6.3.1 库水位升降对斜坡地下水的影响 | 第83页 |
6.3.2 库水位上升与悬浮减重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6.3.3 水位骤降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6.3.4 浸泡软化 | 第85页 |
6.4 泄滩滑坡堆积体斜坡的基本特征 | 第85-86页 |
6.5 原泄滩古滑坡的形成机制 | 第86-87页 |
6.6 滑坡体地下水位与蓄水位变化 | 第87-89页 |
6.6.1 三峡水库蓄水位变化过程 | 第87-88页 |
6.6.2 蓄水过程中滑坡体内水位变化特征 | 第88-89页 |
6.7 蓄水条件下滑坡堆积体变形监测 | 第89-90页 |
6.8 蓄水条件下滑坡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第90-106页 |
6.8.1 斜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中水的考虑 | 第90-91页 |
6.8.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1-93页 |
6.8.3 天然状态下滑坡堆积体斜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第93-96页 |
6.8.4 蓄水条件下泄滩滑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 第96-106页 |
6.9 小结 | 第106-107页 |
7 锚索对堆积体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107-129页 |
7.1 概述 | 第107-108页 |
7.2 堆积体边坡锚固机理 | 第108-110页 |
7.2.1 应力传递与响应问题 | 第109页 |
7.2.2 锚固段的锚固能力问题 | 第109页 |
7.2.3 预应力衰减问题 | 第109-110页 |
7.2.4 群锚效应问题 | 第110页 |
7.3 锚固作用模型研究 | 第110-111页 |
7.4 FLAC中的锚固结构单元 | 第111-112页 |
7.5 小湾左岸坝前堆积体基本特征 | 第112-114页 |
7.6 堆积体边坡开挖支护进度及变形破坏现象 | 第114-115页 |
7.6.1 开挖支护概况 | 第114页 |
7.6.2 堆积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114-115页 |
7.7 堆积体开挖边坡锚固过程模拟及其分析 | 第115-127页 |
7.7.1 流变模型研究 | 第115-119页 |
7.7.2 FLAC模型的建立 | 第119-120页 |
7.7.3 堆积体开挖边坡应力——形变场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120-127页 |
7.8 小结 | 第127-129页 |
8 结论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附录 | 第14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