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水质分析监测的现状 | 第11-13页 |
1.3 新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 实验原理 | 第15-21页 |
2.1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2.2 反相自动参比流动注射方法的原理 | 第17-18页 |
2.3 两种方法的理论比较 | 第18-21页 |
3 NO_2~-的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1-39页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3.2.1 仪器 | 第22页 |
3.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2页 |
3.2.3 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3.2.4 分析流路 | 第23-2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3.3.1 测定 NO_2~-的FIA法的研究和条件优选 | 第25-30页 |
3.3.2 测定 NO_2~-的反相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析法的研究和条件优选 | 第30-31页 |
3.4 NO_2~-自动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31-38页 |
3.4.1 方法的精密度 | 第31-32页 |
3.4.2 方法的线性及线性范围 | 第32-35页 |
3.4.3 方法的检出限 | 第35-36页 |
3.4.4 干扰试验 | 第36-37页 |
3.4.5 实际水样的分析 | 第37-38页 |
3.5 NO_2~-自动分析方法的小结 | 第38-39页 |
4 NH_4~2-的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39-55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4.2.1 仪器 | 第40页 |
4.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0页 |
4.2.3 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4.2.4 分析流路 | 第41-43页 |
4.2.5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4.3.1 测定 NH_4~+的FIA法的研究与条件优选 | 第43-46页 |
4.3.2 测定 NH_4~+的FIA法的研究与条件优选 | 第46页 |
4.4 NH_4~+自动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46-54页 |
4.4.1 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 第47-48页 |
4.4.2 方法的线性及线性范围 | 第48-51页 |
4.4.3 方法的检出限 | 第51-52页 |
4.4.4 干扰实验 | 第52-53页 |
4.4.5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3-54页 |
4.5 NH_4~+自动分析方法的小结 | 第54-55页 |
5 Fe(Ⅲ)自动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55-63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5.2.1 仪器 | 第55页 |
5.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55-56页 |
5.2.3 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5.2.4 分析流路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5.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7-58页 |
5.3.2 显色剂中硫酸浓度的影响 | 第58页 |
5.3.3 进样体积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4 反应圈长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Fe(Ⅲ)自动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60-62页 |
5.4.1 方法的精密度 | 第60页 |
5.4.2 方法的线性及线性范围 | 第60-61页 |
5.4.3 方法的检出限 | 第61页 |
5.4.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61-62页 |
5.5 Fe(Ⅲ)自动分析方法的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声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