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受理论渊源概论 | 第1-11页 |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我国理论界己有接受定义研究的简单概述 | 第11-12页 |
(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科学内涵 | 第12-14页 |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类型、特点和过程 | 第14-22页 |
(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类型 | 第14-15页 |
1、从受教关系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三种类型 | 第14页 |
2、从解读方式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三种类型 | 第14-15页 |
3、从受教育者的受益状态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也有三种类型 | 第15页 |
(二)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特点 | 第15-20页 |
1、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有能动的主体选择性 | 第16-17页 |
2、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 | 第17-18页 |
3、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有独特的同伴影响性 | 第18-19页 |
4、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具有明显的波动常在性 | 第19-20页 |
(三)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 | 第20-22页 |
四、接受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 第22-25页 |
(一) 中学生(受教育者)的接受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的目标 | 第23-24页 |
(二)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以中学生(受教育者)的接受为前提 | 第24-25页 |
五、借鉴接受理论,探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 | 第25-36页 |
(一) 学生观方面的失误 | 第25-29页 |
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被虚空为空白体 | 第26-27页 |
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乎被忽视 | 第27-29页 |
(二) 教学观方面的失误 | 第29-31页 |
1、单向、被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显得无足轻重 | 第30-31页 |
2、绝对统一的教育实施过程与千差万别的教育结果的不对等性 | 第31页 |
(三) 教育内容方面的失误 | 第31-33页 |
(四) 教育目标方面的失误 | 第33-34页 |
(五) 教育评价方面的失误 | 第34-36页 |
六、接受理论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性思考 | 第36-48页 |
(一)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第37-41页 |
1、培养全新的学生观 | 第37-38页 |
2、重视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 第38-41页 |
(二) 弹性创设、人文关怀—创设宽松的接受环境 | 第41-44页 |
1、内容弹性,不拘一格地开发接受文本的多重意义 | 第41-43页 |
2、方法弹性,开辟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3页 |
3、目标弹性,设立多级目标体系 | 第43-44页 |
(三) 享受教育,享受生命—提升教师形象,彰显教师魅力 | 第44-46页 |
1、转变心态,享受为人师表的愉悦 | 第45页 |
2、充实自我,提升教师魅力 | 第45-46页 |
3、不断反思,享受创造的幸福 | 第46页 |
(四)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教育评价的主题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