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脱氮除磷的模拟、预测及优化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前言 | 第12-28页 |
| ·我国水污染现状 | 第12页 |
| ·氮磷污染与水质富营养化 | 第12-15页 |
| ·水质富营养化现象及主要成因 | 第12-13页 |
| ·水质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5页 |
| ·解决富营养化的对策 | 第15页 |
| ·活性污泥法中传统的脱氮除磷工艺 | 第15-17页 |
| ·A2/O 工艺 | 第15-16页 |
| ·氧化沟工艺 | 第16页 |
| ·SBR 工艺 | 第16页 |
| ·UCT 工艺 | 第16-17页 |
| ·VIP 工艺 | 第17页 |
| ·脱氮除磷工艺的改进 | 第17-24页 |
| ·当前反应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 ·SUFR 反应器 | 第19-24页 |
|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污水处理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作用 | 第24-25页 |
| ·开发 SUFR 系统模型的意义 | 第25页 |
|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2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 第28-46页 |
|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28-32页 |
| ·传统活性污泥模型 | 第28-31页 |
| ·活性污泥动态模型 | 第31-32页 |
| ·IAW 活性污泥模型 | 第32-42页 |
| ·IAW 活性污泥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 ·活性污泥过程模型 NO.1(ASM1) | 第33-36页 |
| ·活性污泥过程模型 NO.2(ASM2) | 第36-42页 |
| ·活性污泥过程模型 NO.3(ASM3) | 第42页 |
| ·IAW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42-46页 |
| ·ASM 在国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 第42-43页 |
| ·ASM 在国内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 第43-46页 |
| 3 SUFR 系统脱氮除磷的模拟研究 | 第46-72页 |
| ·模型简化 | 第46页 |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6-52页 |
| ·化学计量系数的确定 | 第47-49页 |
|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9-52页 |
| ·模型组分的确定 | 第52-55页 |
| ·进水水质状况 | 第52页 |
| ·进水组分的确定 | 第52-55页 |
| ·微生物浓度 XH、XPAO、XAUT的确定 | 第55页 |
| ·模型的生成 | 第55-59页 |
| ·基本假设 | 第55-56页 |
| ·模型生成 | 第56-58页 |
| ·模型求解 | 第58-59页 |
| ·模拟程序的开发 | 第59-60页 |
| ·程序开发平台简介 | 第59页 |
| ·程序结构 | 第59-60页 |
| ·模拟结果 | 第60-72页 |
| ·废水中 COD 组分去除过程的模拟 | 第60-66页 |
| ·废水中氮去除过程的模拟结果 | 第66-69页 |
| ·废水中磷的去除过程的模拟 | 第69-72页 |
| 4 SUFR 系统的预测与优化 | 第72-86页 |
| ·SUPF 系统的预测 | 第72-80页 |
| ·SUFR 系统流量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 ·SUFR 系统进水水质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3-78页 |
| ·溶解氧浓度变化对 SUFR 系统的影响 | 第78-80页 |
| ·SUFR 系统的优化 | 第80-86页 |
| ·厌氧、缺氧和好氧反应器的最佳容积之比 | 第80-83页 |
| ·最佳回流比 | 第83-86页 |
| 5 结论及建议 | 第86-90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建议 | 第87-90页 |
| 致 谢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