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导论:问题、方法与概念说明 | 第1-2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8页 |
(一) 本研究选题及思路的形成 | 第8-16页 |
1 运动技能与学习理论 | 第9-12页 |
(1) 学习的基本含义 | 第9页 |
(2) 学习的特点和分类 | 第9-10页 |
(3) 国外学习理论的发展进程 | 第10-12页 |
2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学习 | 第12-15页 |
3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 第16页 |
(二)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6-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资料和事实的收集 | 第18-19页 |
1 文献法 | 第18页 |
2 调查法 | 第18-19页 |
3 教学实验法 | 第19页 |
(二)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1 逻辑法 | 第19页 |
2 数理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三、 运动技能及其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20-27页 |
(一) 运动与技能 | 第20-21页 |
(二) 运动技能与运动技术 | 第21-25页 |
(三) 运动行为 | 第25页 |
(四) 运动程序 | 第25-26页 |
(五) 本研究运动技能边界的划分 | 第26-27页 |
四、 基本结论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运动技能的本体论:理论探讨 | 第29-56页 |
一、 引言 | 第29-30页 |
二、 运动技能发展历程的描述与说明 | 第30-36页 |
(一) 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 | 第30-34页 |
(二) 运动技能教学的现状 | 第34-36页 |
三、 运动技能的分类 | 第36-46页 |
(一)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跨学科评析 | 第36-42页 |
1 运动生理学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划分 | 第37-38页 |
2 教育心理学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划分 | 第38-40页 |
3 运动学习与控制原理对运动技能的划分 | 第40-42页 |
4 对上述三个学科评述的概括 | 第42页 |
(二) 运动技能分类内涵与运动技能分类 | 第42-45页 |
1 运动技能分类应遵循分类学的一般原理 | 第42-43页 |
2 运动技能分类应反映出不同属级的共性与个性 | 第43-45页 |
(三) 运动技能分类的方法学视角 | 第45-46页 |
四、 运动技能的本质与特征 | 第46-50页 |
(一) 运动技能的专门性 | 第47页 |
(二) 运动技能的程序化 | 第47-48页 |
(三) 运动技能的练习性 | 第48-50页 |
五、 教学启示:运动技能教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一) 通过增大Ms值来提高教学效果 | 第51-53页 |
1 优化与确定运动技能的内容和难度 | 第51页 |
2 准确把握运动技能的基本特征 | 第51-52页 |
3 通过组合运动技能来提高Ms值 | 第52-53页 |
(二) 通过增大TS值来提高教学效果 | 第53-54页 |
(三) 通过增大T值和M值来提高教学效果 | 第54页 |
六、 基本结论 | 第54-56页 |
第三部分 运动技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调查:实证研究(Ⅰ) | 第56-82页 |
一、 引言 | 第56-57页 |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57-61页 |
(一) 问卷法 | 第57-59页 |
1 问卷的设计 | 第57页 |
2 问卷的抽样 | 第57-58页 |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58页 |
4 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第58-59页 |
(1) 可靠性检验 | 第58-59页 |
(2) 有效性检验 | 第59页 |
(二) 专家调查研究 | 第59-60页 |
1 特尔菲法 | 第59-60页 |
2 层次分析法 | 第60页 |
(三) 数理统计方法 | 第60-61页 |
1 因子分析 | 第60页 |
2 交互效应分析 | 第60-61页 |
三、 调查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61-80页 |
(一) 体育教师群体的现状分析 | 第61-63页 |
(二)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评析 | 第63-66页 |
1 体育教师对课程目标体系界定的态度 | 第63-64页 |
2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达成的态度 | 第64-65页 |
3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实施的态度 | 第65-66页 |
(三)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领域教学内容试教情况的判断 | 第66-67页 |
(四) 运动技能领域教学内容体系的筛选与确定 | 第67-75页 |
1 实践教材与课程中学习领域目标之间交互效应的分析 | 第67-70页 |
(1) 学习领域各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判定 | 第67-70页 |
(2) 实践教材与学习领域目标之间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70页 |
2 实践教材与实践教材之间交互效应的分析 | 第70-75页 |
3 实践教材体系的优化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5页 |
(五) 运动技能领域教学内容体系的评价 | 第75-80页 |
1 实践教材实际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评价 | 第75-78页 |
(1) 实践教材实际实现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交互效应分析 | 第75-76页 |
(2) 课程目标的平均实现程度和最大实现程度的评价 | 第76-78页 |
2 实践教材中不同素材实际作用的一致性评价(以体操为例) | 第78-80页 |
四、 基本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第四部分 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实验:实证研究(Ⅱ) | 第82-109页 |
一、 引言 | 第82-84页 |
二、 实验研究方案、结果与讨论 | 第84-107页 |
(一) 实验一:足球项目运动技能教学过程的研究 | 第85-96页 |
1 方法 | 第85-89页 |
(1) 被试 | 第85页 |
(2) 材料 | 第85-87页 |
(3) 实验设计 | 第87-88页 |
(4) 实验步骤 | 第88-8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1) 不同学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三项技术前测后测的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9-90页 |
(2) 不同学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三项技术后测的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0-92页 |
(3) 不同学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临场比赛能力的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96页 |
(二) 实验二:排球项目运动技能教学过程的研究 | 第96-104页 |
1 方法 | 第96-100页 |
(1) 被试 | 第96页 |
(2) 材料 | 第96-98页 |
(3) 实验设计 | 第98页 |
(4) 实验步骤 | 第98-10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4页 |
(1) 三项基本技术不同教学方法组合前测、后测的结果统计分析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2) 初二女生四个教学班的排球临场比赛的技术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三) 对足球和排球教学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104-105页 |
(四)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教学启示 | 第105-107页 |
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05-106页 |
2 本研究的教学启示 | 第106-107页 |
三、 基本结论 | 第107-109页 |
第五部分 后论:总结、启示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109-118页 |
一、 课题研究的结论 | 第109-111页 |
二、 研究结论的教学启示 | 第111-112页 |
三、 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专题 | 第112-113页 |
四、 后论:体育教学变革中的运动技能 | 第113-118页 |
(一) 培养目标变革中的运动技能 | 第114-115页 |
(二) 教学模式变革中的运动技能 | 第115-116页 |
(三) 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中的运动技能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 | 第122-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