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9页 |
摘要(中文) | 第9-11页 |
摘要(英文)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龙眼采后生理研究及保鲜技术现状 | 第13-17页 |
·龙眼采后的生理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果实的显微结构与贮藏的关系 | 第13-14页 |
·呼吸作用 | 第14页 |
·乙烯释放 | 第14页 |
·细胞膜透性 | 第14-15页 |
·主要营养成分 | 第15页 |
·果皮褐变 | 第15-16页 |
·SO_2对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 第16页 |
·自由基衰老生理 | 第16-17页 |
·冷害生理 | 第17页 |
2 脂肪酸与果实采后衰老的研究 | 第17-18页 |
3 多胺和果实衰老的研究 | 第18-22页 |
·果实衰老与多胺的关系 | 第18-20页 |
·采后果实贮藏时冷害与多胺的关系 | 第20页 |
·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龙眼采后贮藏过程中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 第22-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22-23页 |
·果肉蛋白质Native-PAGE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22页 |
·果皮蛋白质Native-PAGE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22-23页 |
·果肉蛋白质SDS-PAGE电泳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标准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非变性标准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2 蛋白质电泳 | 第23-25页 |
·Native-PAGE电泳 | 第23-24页 |
·SDS-PAGE电泳 | 第24页 |
·蛋白质电泳后的染色与脱色 | 第24-25页 |
·蛋白质迁移率和分子量的测定 | 第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不同贮藏时间龙眼果肉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 第25-28页 |
·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效果对比 | 第25页 |
·均匀胶与梯度胶的电泳效果对比 | 第25-26页 |
·标准蛋白质分子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6页 |
·不同贮藏时期龙眼果肉可溶性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 第26页 |
·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不同贮藏时间龙眼果皮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 第28-29页 |
·龙眼果皮蛋白质电泳体系的优化 | 第28页 |
·标准蛋白质分子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8页 |
·不同贮藏时期龙眼果皮可溶性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 第28-29页 |
·结果分析 | 第29页 |
·不同贮藏时间龙眼果肉总蛋白质的变化 | 第29-32页 |
·两种染色方法的效果对比 | 第29页 |
·标准蛋白质分子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9-30页 |
·采后不同贮藏时期龙眼果肉总蛋白质组分的变化分析 | 第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龙眼采后贮藏过程中多胺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32-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色谱条件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龙眼果实的HPLC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室温贮藏条件下龙眼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 | 第33-36页 |
·两种处理条件下内源多胺总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两种处理条件对腐胺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4页 |
·两种处理条件对亚精胺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两种处理条件对精胺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结果分析 | 第36页 |
·低温贮藏条件下龙眼多胺含量的变化 | 第36-41页 |
·不同贮藏温度下龙眼内源多胺总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龙眼腐胺含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龙眼亚精胺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龙眼精胺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龙眼采后果肉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研究 | 第41-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总类脂的提取 | 第41页 |
·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含量 | 第41页 |
·仪器和色谱条件分析 | 第41-42页 |
·样品分析 | 第42页 |
·龙眼果肉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42页 |
·脂氧合酶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LOX底物的制备 | 第42页 |
·LOX的提取和测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常温贮藏中龙眼果肉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42-44页 |
·低温贮藏条件下龙眼果肉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采后龙眼果肉脂氧合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8页 |
第五章 龙眼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的自由基代谢研究 | 第48-71页 |
1 材料与处理 | 第48-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龙眼果皮质膜透性(电导率)的测定 | 第49页 |
·膜脂过氧化产物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测定 | 第49-50页 |
·保护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抗坏血酸(AsA)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POD、PPO、SOD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游离态POD、游离态PPO和SOD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总POD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2-71页 |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龙眼贮藏效果的影响 | 第52-64页 |
·采后果皮质膜透性(电导率)的变化 | 第52-53页 |
·采后果皮膜脂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变化 | 第53-55页 |
·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采后果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保护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采后果肉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采后果肉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保护酶(POD、PPO、SOD)活性的变化 | 第56-64页 |
·采后龙眼果实愈创木酚-POD活性的变化 | 第56-61页 |
·采后龙眼果实游离态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第61-63页 |
·采后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63-64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采后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 第64-71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采后果皮褐变指数和果实霉变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低温贮藏条件下药剂处理对采后果实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第66-71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66页 |
·愈创木酚-POD活性的变化 | 第66-69页 |
·游离态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 第69-7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小结与讨论 | 第71-76页 |
1 福眼果实蛋白质组分变化与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1页 |
·果实采后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 第71页 |
·果实采后蛋白质组分变化的生理学意义 | 第71页 |
2 福眼果实内源多胺含量变化与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1-72页 |
3 果肉脂肪酸代谢与福眼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2-73页 |
·果肉脂肪酸含量变化与福眼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2页 |
·脂氧合酶与福眼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2-73页 |
4 自由基代谢与福眼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3-76页 |
·福眼果皮质膜透性与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3页 |
·果皮膜脂过氧化产物与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3-74页 |
·采后果肉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与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4页 |
·福眼果皮和果肉PPO、POD、SOD与成熟衰老的关系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图版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