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高级醇及多元醇论文

微氧发酵制备1,3-丙二醇及其代谢流量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4页
1 生物法生产1,3-丙二醇及其代谢流量分析的研究进展第14-37页
   ·1,3-丙二醇的概况第14-15页
   ·1,3-丙二醇的生产方法第15-18页
     ·化学法第16-17页
     ·生物转化法第17-18页
   ·甘油生物转化1,3-丙二醇的研究第18-32页
     ·甘油生物转化1,3-丙二醇的菌种第19-20页
     ·甘油生物转化1,3-丙二醇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第20-25页
     ·K.pnuemoniae微氧发酵生产1,3-丙二醇第25-27页
     ·生物法转化1,3-丙二醇的发酵优化过程与控制第27-31页
     ·生物转化法生产1,3-丙二醇的下游分离过程第31-32页
   ·代谢网络及代谢流量分析第32-35页
     ·代谢工程概述第32页
     ·代谢流量分析第32-34页
     ·代谢流量分析方法在1,3-丙二醇发酵中的应用第34-35页
   ·未来与展望第35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2 发酵液中有机酸测定方法的确立第37-51页
   ·引言第37-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2页
     ·实验材料第38-39页
     ·实验仪器第39-40页
     ·实验菌种第40页
     ·培养基配制第40-41页
     ·发酵实验方法第41页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方法第41-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50页
     ·流动相的选择第42-43页
     ·洗脱条件的选择第43-44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44页
     ·柱温的选择第44-46页
     ·线性回归分析与检出限第46页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第46-47页
     ·方法的回收率测定第47页
     ·1,3-丙二醇发酵液中有机酸HPLC检测分析第47-50页
   ·小结第50-51页
3 不同通气条件下批式及批式流加发酵甘油代谢流量分布第51-80页
   ·引言第51-52页
   ·材料与方法第52-61页
     ·实验试剂第52-53页
     ·实验仪器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页
     ·分析方法第53-61页
   ·结果与讨论第61-79页
     ·批式发酵中不同通气条件对菌体生长及产物生成的影响第61-66页
     ·批式发酵中不同通气条件对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第66-71页
     ·批式流加发酵中不同通气条件对菌体生长及产物生成的影响第71-77页
     ·批式流加发酵中不同通气条件对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第77-79页
   ·小结第79-80页
4 不同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下连续发酵甘油代谢流量分布第80-96页
   ·引言第80-81页
   ·材料与方法第81-82页
     ·实验试剂第81页
     ·实验仪器第81页
     ·实验方法第81-82页
     ·分析方法第82页
     ·代谢流量及碳平衡计算第82页
   ·结果与讨论第82-94页
     ·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对菌体生长和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的影响第82-87页
     ·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对代谢流量的影响第87页
     ·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对代谢节点的影响第87-92页
     ·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对氧化还原电势的影响第92-93页
     ·甘油浓度和通气条件对关键酶活力的影响第93-94页
   ·小结第94-96页
5 微氧-厌氧联合连续流加甘油多罐串联发酵生产1,3-丙二醇第96-123页
   ·引言第96-97页
   ·材料与方法第97-98页
     ·实验试剂第97页
     ·实验仪器第97页
     ·实验方法第97-98页
     ·分析方法第98页
   ·结果与讨论第98-122页
     ·高稀释速率下不同残余甘油浓度对转化1,3-丙二醇的影响第98-100页
     ·高稀释速率下不同残余甘油浓度对关键酶活力的影响第100-102页
     ·高稀释速率下不同残余甘油浓度对副产物的影响第102-103页
     ·高稀释速率下不同残余甘油浓度对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第103-108页
     ·低稀释速率下不同初始甘油浓度对转化1,3-丙二醇的影响第108-110页
     ·低稀释速率下不同初始甘油浓度对关键酶活力的影响第110页
     ·低稀释速率下不同初始甘油浓度对副产物的影响第110-115页
     ·低稀释速率下不同初始甘油浓度对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第115-122页
   ·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与展望第123-125页
创新点摘要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9页
附录—符号缩写及单位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作者简介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秸秆苯酚液化物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水性涂料的研究
下一篇:发酵液中1,3-丙二醇和2,3-丁二醇的双水相萃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