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基地现场总线式测控仪表的研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0页 |
| ·智能仪表的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现代智能仪表的技术内涵 | 第11页 |
| ·传感技术 | 第11页 |
| ·测量仪表技术 | 第11-12页 |
| ·DCS与PLC的广泛应用 | 第12-13页 |
| ·虚拟仪器技术 | 第13页 |
| ·网络通信与现场总线技术 | 第13页 |
| ·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特点 | 第14-15页 |
| ·国际上几种流行的现场总线 | 第15-17页 |
| ·国内现场总线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 ·现场总线评述 | 第18-19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课题总体设计方案 | 第19-20页 |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 ·系统设计方案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2章 过程控制总线PROFIBUS | 第21-42页 |
| ·PROFIBUS概述 | 第21页 |
| ·PROFIBUS技术特点 | 第21-26页 |
| ·PROFIBUS协议结构 | 第22-23页 |
| ·PROFIBUS传输特性 | 第23-26页 |
| ·PROFIBUS-DP | 第26-30页 |
| ·PROFIBUS-DP的基本功能 | 第26-29页 |
| ·PROFIBUS-DP行规 | 第29-30页 |
| ·PROFIBUS-PA | 第30-31页 |
| ·PROFIBUS-PA传输协议 | 第30-31页 |
| ·PROFIBUS-PA行规 | 第31页 |
| ·PROFIBUS-FMS | 第31-33页 |
| ·PROFIBUS-FMS的应用层 | 第31页 |
| ·PROFIBUS-FMS的通信模型 | 第31-32页 |
| ·通信对象与通信字典(OD) | 第32-33页 |
| ·PROFIBUS通信协议 | 第33-41页 |
| ·PROFIBUS总线存取协议 | 第33页 |
| ·PROFIBUS与ISO/OSI参考模型 | 第33-35页 |
| ·PROFIBUS设备配置 | 第35-36页 |
| ·报文格式 | 第36-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2-52页 |
| ·模拟量输入单元(AI) | 第42-45页 |
| ·数字量输入单元(DI) | 第45-46页 |
| ·开关量输出单元(DO) | 第46页 |
| ·模拟量输出单元(AO) | 第46-48页 |
| ·串行通信接口单元 | 第48页 |
| ·程序存储器和EEPROM | 第48-49页 |
| ·单片机控制系统 | 第49页 |
| ·系统上位机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2-67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52-62页 |
| ·软件定时中断子程序 | 第52-53页 |
| ·串行接收中断子程序 | 第53-58页 |
| ·PID控制子程序 | 第58-62页 |
|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62-66页 |
| ·系统参数设置 | 第63页 |
| ·观测曲线设置 | 第63页 |
| ·通信端口设置 | 第63-65页 |
| ·主监控窗口 | 第65页 |
| ·数据库管理 | 第65-66页 |
| ·与下位机的通信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5章 误差分析 | 第67-69页 |
| ·误差产生的原因 | 第67页 |
| ·模拟输入通道误差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