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李栽培现状 | 第9页 |
·果实褐变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引起果实褐变的主要因素 | 第10-11页 |
·国内外进行果实褐变的各种理论和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果实褐变研究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果实贮藏保鲜技术的概况与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传统贮藏保鲜技术 | 第13-14页 |
·现代贮藏保鲜技术 | 第14-16页 |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李贮藏保鲜与褐变研究概况 | 第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几个不同品种李耐藏性及适宜采收成熟度分析 | 第19-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材料 | 第19页 |
·不同成熟度试验 | 第19页 |
·不同品种耐藏性试验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1页 |
·不同品种的保鲜试验设计 | 第19页 |
·检测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1-25页 |
·采收期对果实耐藏性的影响 | 第21页 |
·李不同品种的耐藏性 | 第21-25页 |
·果实采收后硬度的变化 | 第21-22页 |
·果实采收后固酸比值的变化 | 第22-24页 |
·果实贮藏期间果肉的褐变情况 | 第24-25页 |
·不同品种果实出库后呼吸强度变化比较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温度对李果实贮藏期间生理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26-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贮藏温度对李果实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26-27页 |
·贮藏温度与李果实腐烂和果实固酸比变化的关系 | 第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不同包装处理对李生理、品质及耐藏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材料和处理方法 | 第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包装材料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不同包装中果实软化比较 | 第29页 |
·不同包装中果实固酸比变化比较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气调贮藏对李生理代谢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 第32-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页 |
·试验材料以及贮藏方法 | 第32页 |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MAP贮藏环境中O_2和CO_2含量的变化 | 第32页 |
·不同气调贮藏条件对李果肉乙烯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气调贮藏条件对李果实品质变化和腐烂的影响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低浓度O_2与高浓度CO_2气调贮藏的作用机理 | 第35页 |
·低O_2配合高CO_2的CA贮藏对李的作用效果 | 第35页 |
·“澳李-14”果实的成熟衰老与乙烯和乙醇释放量的关系 | 第35-36页 |
第六章 保鲜剂处理对李生理、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 第36-43页 |
·材料和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供试验药品及处理 | 第36-37页 |
·处理设计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保鲜剂处理对李果实腐烂指数(%)的影响 | 第37页 |
·保鲜剂对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保鲜剂处理对李果实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38-39页 |
·保鲜剂处理对李耐藏性其它指标的影响 | 第39-41页 |
·保鲜剂处理对李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七章 贮藏过程中李果实酶活性变化与褐变的分析 | 第43-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材料 | 第43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43页 |
·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保鲜剂处理对“澳李-14”果实MDA含量、PPO、POD活性影响 | 第43-45页 |
·PPO、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与果实褐变的关系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PPO与李的果肉褐变 | 第47页 |
·MDA与李的果肉褐变 | 第47-48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可以继续的试验工作 | 第48-50页 |
一、 结论 | 第48-49页 |
二、 下一步可以进行的研究工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照片说明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