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附表索引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问题提出第11-15页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供给不足的矛盾第11页
     ·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使命第11-12页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高校多样化的趋势第12-13页
     ·结构紊乱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13页
     ·以美国为代表的实践经验的启示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5-18页
     ·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需要第15页
     ·是我国高校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结构复杂化趋势的需要第15-16页
     ·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状的需要第16页
     ·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第16-17页
     ·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第17-18页
   ·研究现状与研究难度第18-21页
     ·研究现状第18-20页
     ·研究难度第20-21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基础第21-23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研究基础第22-23页
   ·小结第23-25页
第2章 高校分类问题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25-34页
   ·概念界定第25-29页
     ·高校类型和层次第25-26页
     ·高校分类和定位第26-28页
     ·分类、定位与评估的关系第28-29页
   ·论基础第29-31页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第29-30页
     ·特罗(Martin Trow)理论第30-31页
     ·高校社会职能理论第31页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31-33页
     ·研究思路第31-32页
     ·本文框架第32-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中国高校分类的现状第34-52页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结构变迁第34-36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第34页
     ·普通高校类别结构有所改善第34-35页
     ·普通高校层次结构逐步优化第35页
     ·普通高校隶属关系和举办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第35页
     ·普通高校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第35-36页
   ·主要问题第36-39页
     ·缺乏公认的多样化的高校分类标准第36-37页
     ·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之间职能不清第37页
     ·片面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现象普遍存在第37-38页
     ·各类型高校定位不明、办学目标趋同第38-39页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长期失调、内部互不沟通第39页
   ·原因探析第39-51页
     ·外部原因第39-47页
     ·内部原因第47-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国内外代表性高校分类法评析第52-70页
   ·中国武书连课题组大学分类及其评析第52-58页
     ·类型划分第52-53页
     ·分类标准第53-55页
     ·2003年度大学分类结果第55-56页
     ·“大学分类”评析第56-58页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及其评析第58-64页
     ·2000年版分类方法第59-60页
     ·2000年版分类结果第60-61页
     ·2000年版分类标准第61-62页
     ·分类法及标准评析第62-64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分类及其评析第64-69页
     ·目的和用途第64页
     ·适用范围第64-65页
     ·分类结果、标准及比较第65-67页
     ·评价及若干启示第67-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中国高校分类的基本构想第70-79页
   ·中国高校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第70-72页
     ·高校分类的目的第70-71页
     ·高校分类的原则第71页
     ·高校分类的依据第71-72页
   ·中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划分构想第72-77页
     ·中国高校类型划分构想第72-76页
     ·中国高校层次划分构想第76页
     ·中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划分结果第76-77页
   ·小结第77-79页
第6章 引导中国高校合理分工、分类办学的政策和策略第79-97页
   ·认真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第79-83页
     ·正确认识高校办学自主权第80页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第80-82页
     ·引入产业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第82-83页
     ·改革高校领导班子任期制度和考评制度第83页
   ·创新高校分类标准和评价、排名体系第83-86页
     ·尽快建立中国高校分类法及其标准第84-85页
     ·分类重构科学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第85-86页
     ·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高校排名第86页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发展第86-89页
     ·建立办学成本和绩效有机结合的经费拨款制度第87-88页
     ·加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相互衔接和沟通第88页
     ·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第88-89页
   ·形成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的机制第89-93页
     ·构建政治、行政与学术权力相互制约的模式第89-90页
     ·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第90-91页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第91-92页
     ·造就卓越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第92-93页
   ·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第93-95页
     ·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理念第93-94页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第94-95页
     ·创造“学术并重、能力本位”的制度环境第95页
   ·小结第95-97页
结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8-109页
附录B 武书连课题组对全国600所大学进行分类的结果第109-118页
附录C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0年版的《高等院校分类》结果第118-121页
附录D 联合国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学科划分情况第121-124页
附录E 本文新分类法关于中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划分的理论组合结果第124-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电测试系统中基于USB接口的虚拟函数发生器的研制
下一篇:粘连非均匀背景的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