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21页 |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简史 | 第10-12页 |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的现状、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热液活动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海底热液活动及硫化物调查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 第16-19页 |
| ·探测技术 | 第16-17页 |
| ·取样技术 | 第17-19页 |
| ·选题依据及本文的工作 | 第19-21页 |
|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 2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构造环境特征分析 | 第21-47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1-22页 |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的地球物理特征 | 第22-25页 |
| ·热液活动区的地壳热流异常特征 | 第22-23页 |
| ·热液活动区的地震特征 | 第23-24页 |
| ·多道地震反射剖面特征 | 第24页 |
| ·地磁异常特征 | 第24-25页 |
| ·其它地球物理特征 | 第25页 |
| ·热液循环系统 | 第25-26页 |
| ·构造对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控制 | 第26-42页 |
| ·火山岛弧环境 | 第27-33页 |
| ·中快速扩张的大洋中脊环境 | 第33-38页 |
| ·慢速扩张的大洋中脊环境 | 第38-39页 |
| ·超慢速扩张的印度洋中脊环境 | 第39-41页 |
| ·沉积裂谷带环境 | 第41-42页 |
| ·太平洋板内热点环境 | 第42页 |
| ·构造环境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 ·热液活动产生的地质构造背景 | 第42-43页 |
| ·区域构造环境不同,热液活动发育的位置也不同 | 第43-45页 |
| ·局部构造因素对热液活动环境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3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地形环境特征分析 | 第47-62页 |
| ·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热液活动区 | 第47-52页 |
| ·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 | 第47-48页 |
| ·马里亚纳海槽热液活动区 | 第48-49页 |
| ·马努斯海盆热液活动区 | 第49-50页 |
| ·北斐济海盆热液活动区 | 第50页 |
| ·劳海盆热液活动区 | 第50-52页 |
| ·伊豆-小笠原岛弧区热液活动区 | 第52页 |
| ·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热液活动区 | 第52-55页 |
| ·EPR13°N热液活动区 | 第53页 |
| ·加拉帕戈斯海底扩张中心热液活动区 | 第53-54页 |
| ·东南太平洋热液活动区 | 第54-55页 |
| ·慢速扩张的大西洋中脊热液活动区 | 第55-57页 |
| ·TAG热液活动区 | 第55页 |
| ·Lucky Strike热液活动区 | 第55-56页 |
| ·Snake pit热液活动区 | 第56页 |
| ·Broken Spur热液活动区 | 第56-57页 |
| ·超慢速扩张的印度洋洋脊热液活动区 | 第57页 |
| ·红海地堑式裂谷盆地热液活动区 | 第57-58页 |
| ·太平洋板块板内热点热液活动区 | 第58-59页 |
| ·地形环境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 ·快速扩张的大洋中脊 | 第59-60页 |
| ·慢速及超慢速扩张的大洋中脊 | 第60页 |
| ·火山岛弧环境 | 第60-61页 |
| ·沉积裂谷环境及热点环境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4 现代海底典型热液活动区沉积环境特征分析 | 第62-85页 |
| ·沉积环境类型划分 | 第62页 |
| ·现代海底热液作用的主要产物 | 第62-63页 |
| ·黑烟囱 | 第63页 |
| ·白烟囱 | 第63页 |
| ·丘堤 | 第63页 |
| ·岛弧环境下热液活动及沉积的特征 | 第63-69页 |
| ·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 | 第63-65页 |
| ·马里亚纳海槽热液活动区 | 第65-66页 |
| ·马努斯盆地热液活动区 | 第66-67页 |
| ·劳海盆热液活动区 | 第67-68页 |
| ·伍得拉克盆地热液活动区 | 第68页 |
| ·伊豆-小笠原弧热液活动区 | 第68-69页 |
| ·南Kermadec弧火山热液活动区 | 第69页 |
| ·快速扩张洋中脊环境下热液活动及沉积的特征 | 第69-72页 |
| ·东北太平洋中脊热液活动区 | 第69-71页 |
|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 | 第71-72页 |
| ·慢速及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环境下热液活动及沉积的特征 | 第72-78页 |
| ·大西洋中脊热液活动区 | 第72-75页 |
| ·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 | 第75-78页 |
| ·沉积裂谷环境下热液活动及沉积的特征 | 第78-79页 |
| ·红海海渊热液活动区 | 第78-79页 |
| ·Guaymas盆地热液活动区 | 第79页 |
| ·板内热点环境热液活动及沉积的特征 | 第79-80页 |
| ·沉积环境特征分析 | 第80-83页 |
| ·热液沉积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 | 第80-81页 |
| ·不同的构造和火山特征会形成明显不同的热液体系 | 第81页 |
| ·控制沉积矿床产状与规模的地质、物理因素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5 论文结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