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8页 |
| ·细菌应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历史及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内外应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实例 | 第12页 |
| ·生防细菌的生防机制及主要应用途径 | 第12-15页 |
| ·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 第12-14页 |
| ·生防细菌的应用途径 | 第14-15页 |
| ·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生防细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优势 | 第15页 |
| ·细菌作为生防因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 第15-16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与生物防治 | 第16-21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类地位、生境及形态学特征【21】 | 第17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的生防机制 | 第17-18页 |
| ·营养竞争 | 第17页 |
| ·位点竞争 | 第17-18页 |
| ·抑菌作用 | 第18页 |
| ·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性抗病性(ISR) | 第18页 |
| ·溶菌作用 | 第18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在生物防治当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 ·生防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应用现状及典型实例 | 第19-20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应用途径 | 第20页 |
| ·利用生防荧光假单胞杆菌防治植物病害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 | 第21-25页 |
| ·预处理 | 第21-22页 |
| ·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浓集 | 第22-23页 |
| ·溶媒萃取法 | 第22页 |
| ·吸附法 | 第22-23页 |
| ·纯化与精制 | 第23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实例 | 第23-25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5-27页 |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25-26页 |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 ·发酵时间的探索 | 第26-27页 |
| ·论文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土样来源: | 第28页 |
| ·供试病原菌: | 第28页 |
| ·供试病原真菌: | 第28页 |
| ·供试病原细菌: | 第28页 |
| ·试验用植物品种: | 第28页 |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 ·常用试剂: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5页 |
| ·颉颃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纯化培养 | 第29-30页 |
| ·颉颃细菌菌株的分离 | 第29页 |
| ·颉颃细菌的室内筛选 | 第29页 |
| ·颉颃细菌的纯化培养 | 第29-30页 |
| ·优良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0-31页 |
| ·培养特征的观察: | 第30页 |
| ·菌体形态观察及染色实验: | 第30页 |
| ·生理生化分析 | 第30-31页 |
| ·盆栽试验测定菌株颉颃活性 | 第31-33页 |
| ·土壤处理的盆栽防效试验 | 第31-32页 |
| ·喷雾处理的盆栽防效试验 | 第32页 |
| ·种子处理的盆栽防效试验 | 第32-33页 |
| ·菌株对植物促生作用的初步测定 | 第33页 |
| ·玻皿法 | 第33页 |
| ·盆栽法 | 第33页 |
| ·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及其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33-35页 |
| ·发酵液的制备及预处理 | 第33页 |
| ·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 | 第33页 |
| ·抑菌活性的追踪测定 | 第33-34页 |
| ·抑菌活性物质的提纯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 ·颉颃细菌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35-37页 |
| ·颉颃细菌原始菌株的室内筛选结果 | 第35页 |
| ·强颉颃性菌株单胞分离后代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 ·优良菌株AbⅢ745-6的抑菌谱初探 | 第36-37页 |
| ·生防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 ·培养特征: | 第37页 |
| ·菌体形态观察: | 第37页 |
| ·生理生化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 ·盆栽防效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 ·菌株对植物促生作用的初步测定 | 第39-41页 |
| ·玻皿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盆栽法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萃取过程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配情况 | 第41页 |
| ·强抑菌活性成分的化学分析和结构鉴定结果 | 第41-44页 |
| ·理化性质初步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3页 |
| ·光谱分析结果 | 第43页 |
| ·结构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讨 论 | 第44-48页 |
| ·生防细菌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等地上部病害的潜力 | 第44页 |
| ·荧光假单胞杆菌对植物生长的双重效应 | 第44-45页 |
| ·关于生防菌株应用途径及利用方式的探讨 | 第45-46页 |
| ·关于颉颃菌株的鉴定 | 第46页 |
| ·关于AbⅢ745-6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产物的分离及提纯 | 第46页 |
| ·对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对菌株进行遗传改良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 论 | 第48-49页 |
| 致 谢 | 第49-50页 |
| 参 考 文 献 | 第50-60页 |
| 附图 | 第60-72页 |
| 作 者 简 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