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 第18-30页 |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产业政策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 第18-20页 |
·产业政策的层次结构与分类 | 第20-21页 |
·产业政策无效论与培育产业创新体系 | 第21-22页 |
·系统失灵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创新系统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系统失灵理论 | 第24-26页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相关研究回顾 | 第26-29页 |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政策研究 | 第26-27页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第27页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28页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第28-29页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国际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及经验借鉴 | 第30-43页 |
·美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 第30-35页 |
·产业政策梳理 | 第30-31页 |
·经验借鉴 | 第31-35页 |
·日本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 第35-39页 |
·产业政策梳理 | 第35-36页 |
·经验借鉴 | 第36-39页 |
·欧盟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 第39-42页 |
·产业政策梳理 | 第39-40页 |
·经验借鉴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现状研究 | 第43-60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 第43-50页 |
·产业实践历程 | 第43-46页 |
·产业发展潜力 | 第46-50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梳理与分析 | 第50-55页 |
·产业政策取向 | 第50-51页 |
·产业政策梳理 | 第51-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效果 | 第55-59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的正面效应 | 第56-57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的负面效应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系统失灵研究 | 第60-73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系统失灵分析框架 | 第60-62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系统失灵分析 | 第62-68页 |
·政策目标缺失 | 第62-63页 |
·硬制度障碍和软制度障碍问题 | 第63-64页 |
·弱网络互动障碍问题 | 第64-65页 |
·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出 | 第65-66页 |
·企业的能力障碍问题 | 第66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系统失灵特征及其逻辑关系 | 第66-68页 |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系统失灵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 第68-72页 |
·行业管理体制缺陷 | 第68-69页 |
·技术标准形成机制滞后 | 第69-70页 |
·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 第70-71页 |
·投入机制不合理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促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设计 | 第73-83页 |
·产业政策体系的目标定位 | 第73-74页 |
·产业政策体系构建框架 | 第74-75页 |
·完善制度建设 | 第75-77页 |
·理顺行业管理体制 | 第75-76页 |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标准形成机制 | 第76页 |
·明确政策体制激励方向 | 第76-77页 |
·健全产业化资金筹集机制 | 第77页 |
·政策体系设计 | 第77-82页 |
·明确产业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弥补目标缺失 | 第78页 |
·强化政府培育功能,以多方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 第78-79页 |
·将能源类企业纳入到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中 | 第79页 |
·拓宽投入投资渠道,以解决能力障碍问题 | 第79-80页 |
·培育产业创新体系,完善产业价值链环节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7.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作者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