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前言 | 第6-7页 |
·生物分离工程中的液相色谱技术 | 第7-14页 |
·分离介质的发展 | 第8-9页 |
·分离模式的考虑 | 第9-14页 |
·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平衡 | 第14-19页 |
·Langmuir模型 | 第15页 |
·指数修正的Langmuir模型 | 第15-16页 |
·化学计量顶替模型. | 第16-17页 |
·空间质量作用模型 | 第17-19页 |
·蛋白质离子交换吸附动力学 | 第19-24页 |
·蛋白质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19-23页 |
·蛋白质在吸附介质中的表面扩散 | 第23-24页 |
·影响大分子蛋白质扩散的因素 | 第2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5页 |
第二章 Q-Sepharose FF的蛋白质吸附平衡研究 | 第25-36页 |
·前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5-27页 |
·缓冲液的配制 | 第27页 |
·吸附介质的湿密度 | 第27-28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28页 |
·离子交换平衡 | 第28页 |
·离子交换剂有效孔隙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粒径分析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吸附剂粒子的理化性质 | 第29-30页 |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 第30页 |
·不同NaCl浓度下BSA的吸附平衡 | 第30-33页 |
·pH值对BSA吸附的影响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离子强度对蛋白质离子交换动力学的影响 | 第36-55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37-39页 |
·平行扩散模型的推导过程 | 第37-38页 |
·平行扩散模型中Dp,p和Ds,s的确定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Langmuir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0页 |
·孔扩散系数Dp和表面扩散系数Ds的确定 | 第40-45页 |
·平行扩散模型中Dp,p、Ds,s的确定 | 第45-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53-55页 |
第四章 pH 对蛋白质离子交换动力学的影响 | 第55-69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Langmuir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孔扩散模型的Dp和表面扩散模型的Ds的确定 | 第57-61页 |
·平行扩散模型中Dp,p和Ds,s的确定 | 第61-67页 |
·小结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附录:BSA在280nm下的标准曲线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