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6页 |
| 1.1 供试菌株 | 第11页 |
| 1.2 培养基 | 第11页 |
| 1.3 样品的获得 | 第11-12页 |
| 1.4 同工酶电泳和染色 | 第12页 |
| 1.5 RAPD技术 | 第12-15页 |
| 1.6 数据处理分析 | 第15页 |
| 1.7 出菇试验 | 第15-1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2页 |
| 2.1 同工酶分析结果 | 第16-17页 |
| 2.2 RAPD分析结果 | 第17-18页 |
| 2.3 出菇试验结果 | 第18-19页 |
| 2.4 菌株鉴定 | 第19-20页 |
| 2.5 RAPD标记作为优良经济性状的标记 | 第20页 |
| 2.6 同工酶和RAPD技术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20-22页 |
| 2.7 金针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 | 第22页 |
| 3 讨论 | 第22-32页 |
| 3.1 同工酶技术的稳定性 | 第22-23页 |
| 3.2 RAPD标记作为金针菇遗传标记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 3.3 RAPD技术的特点及改进措施 | 第24页 |
| 3.4 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